古文觀止·戰國策·樂毅報燕王書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①,下七十馀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②,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③。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④。齊田單詐騎劫⑤,卒敗燕軍,復收七十馀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 “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 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⑥,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⑦,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 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措,有高世之心,故假節于魏王⑧,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⑨。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 ‘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 臣對曰: ‘夫齊,霸國之馀教,而驟勝之遺事也⑩。閑于兵甲(11),習于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12),楚、魏之所同愿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 先王曰: ‘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13)。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14)。齊王逃遁走莒(15),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返于歷室,齊器設于寧臺(16)。薊丘之植,植于汶篁(17)。自五伯以來(18),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19),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 蚤知之士(20),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馀令詔后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21),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22),故吳王遠跡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23)。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24),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25),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26)。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注釋】 ①樂毅: 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原為魏將,奉魏昭王命使燕,受燕昭王厚待,留燕任亞卿。公元前284年率燕軍破齊,封為昌國君。“合五國之兵” 句: 齊宣王時,曾趁燕國國內混亂之際,出兵伐燕,大敗燕軍。燕昭王即位后,招攬天下人才,決心報復齊國。齊宣王死后,齊湣王驕橫,結怨諸侯,故燕能聯合趙、韓、魏、楚四國,加上燕國,合稱“五國之兵”。②三城: 指聊城、莒、即墨。③用齊人反間: 齊將田單放出謠言,說樂毅想反叛燕國,自己稱齊王,因樂毅的封地昌國在齊。燕惠王信以為真。騎劫: 燕將。④望諸君: 趙國給樂毅的封號。⑤田單: 齊將。因用反間計使樂毅奔趙,又擊敗騎劫,收復齊地,迎齊襄王于莒而立之,封安平君。⑥斧質之罪: 殺身之罪。質,通 “锧”,腰斬用的墊座。⑦侍御者: 國君左右的侍從、官員,此代指燕惠王。⑧假節: 憑借外交使臣所持的符節。指樂毅由魏出使到燕。⑨亞卿: 僅次于最高官位上卿的官職。⑩霸國: 指齊桓公時為春秋五霸之首,為諸侯盟主。馀教: 余留下來的業績。驟勝: 屢次戰勝。(11)閑: 同 “嫻”,熟練。(12)淮北、宋地: 齊國屬地,宋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帶。(13)河北之地:黃河以北之地。濟: 濟水。(14)長驅至國: 指燕軍直抵齊國都城。(15)齊王: 齊湣王。莒: 今山東莒縣。(16)大呂: 洪鐘。元英: 燕國的元英殿。故鼎: 為齊掠去的燕國的寶鼎。歷室、寧臺: 均為燕宮殿名。(17)薊 (ji) 丘: 燕都,在今北京西南。汶篁: 汶,汶水,在齊國境內。篁,種竹的田。(18)五伯 (ba): 指春秋時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19)不頓命: 不怠命,即努力勤奮,不辜負使命。(20)春秋: 指史書。蚤: 同 “早”。(21)夷: 平定。“收八百歲”句: 指自姜太公建立齊國到齊湣王,約八百年。順庶孽: 使姬妾生的兒子安分守己,指燕昭王死前就安排好了繼位之事。萌隸: 百姓。(22)伍子胥: 伍員,春秋時楚國人。其父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所殺。他逃至吳國,勸闔閭伐楚,吳軍打到楚國國都郢。闔閭死,夫差即位。伍子胥勸阻夫差伐齊,抵制越國求和,被夫差賜死,沉尸江中。(23)鴟夷: 皮口袋。(24)先論: 指伍子胥臨死之前說: “剜出我的眼珠掛在東門上,我要看越軍進來滅亡吳國。”主之不同量: 量,指胸懷度量,即闔閭與夫差度量不同。(25)離: 同 “罹”,蒙受。(26)疏遠: 指自己是被燕惠王疏遠了的人。
【譯文】 昌國君樂毅替燕昭王聯合五國之兵攻打齊國,占領七十多座城,盡改為郡縣,附屬于燕國。還有聊城、莒、即墨三城沒有打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相信齊國施用的反間計,懷疑樂毅,下令騎劫代他為大將軍。樂毅只好逃奔到趙國,趙國封他為望諸君。齊將田單詐騙騎劫,結果打敗燕軍,收回七十多座城,復興了齊國。
燕惠王非常懊悔,怕趙國重用樂毅,乘燕國困敝之時攻打燕國。燕惠王便派人去責備樂毅,同時又向他表示歉意,說: “先王把全國托付給將軍,將軍替燕攻破齊國,報了先王的仇,天下都為之震動,我哪敢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恰逢先王去世,丟下群臣,我剛剛即位,左右的臣子蒙騙了我。我之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期征戰在外,所以召回將軍休息,共商國事。將軍誤信流言,以為我和你有了隔閡,就捐棄燕國,投奔趙國。將軍為自己著想是可以的,但又怎樣報答先王待將軍的厚意呢?”
望諸君樂毅于是派人送一封信給燕惠王,說: “臣子不才,不能奉行和承受先王的教誨,來順應你左右大臣的心意,因怕在燕國遭受殺身之罪,損害先王知人善任的英明,又傷害了你的高義,所以逃奔到趙國。我甘愿承擔不賢的罪名,不敢用言辭來辯白。現在,大王派使者來列數我的罪過,我恐怕侍候你的人不理解先王培養重用我的道理,也不明白我侍奉先王的忠心,所以大膽寫這封信來回答你。
“臣子聽說賢能圣明的君主,不用俸祿私自授予親信的人,而授予功勞多的; 不拿官職隨意贈給他喜愛的人,而是有能力稱職的人才得其位。所以,經考察能力才授予官職的,是成功的君主; 講究品行而結交朋友的,是能樹立名聲的賢士。我以自己的學識來觀察,先王的行為措施,有高出當時一般人的膽識。所以,我才借用魏王出使的符節,得以到燕國來考察。先王過分抬舉我,將我從賓客之中提拔出來,使我立于群臣之上,他不同宗室貴戚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以為只要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就可幸免罪過了。所以,我接受命令,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 ‘我和齊國有積怨深仇,不考慮自己力量的輕微薄弱,而想把報復齊國作為己任。’ 我回答說: ‘齊國秉承霸國余留下來的教令,又有多次戰勝別國的經驗,孰習軍事,長于征戰,大王若想攻打他,必須聯合天下的力量去討伐。如果要聯合天下之力去攻打,聯合趙國是最便當的了。況且淮北和宋地,是楚、魏兩國都想得到的。趙國如同意結盟,楚、魏、宋共同出力,四國聯合攻齊,可以大破齊國了。’ 先王說: ‘好的!’ 我便接受先王的口令,拿著符節,南行出使趙國。回復使命后,就同先王一起發兵隨諸侯國共同攻齊。依靠上天的相助和先王的威靈,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隨先王大軍一舉而得,直抵濟上。濟上的軍隊奉令攻擊齊軍,大獲全勝。于是,以輕裝的精兵長驅直入,直奔齊都臨淄。齊湣王逃跑到莒,僅僅保全性命。齊國的珠玉財寶、車馬兵甲、珍貴器物,全都收歸燕國。齊國的大呂寶鐘收掛在燕國的元英殿上; 原先被齊國掠走的古鼎又回到燕國,陳放于歷室宮; 齊國貴重器物,擺放在靈臺殿; 燕都薊丘郊外的植物,移植在齊地汶水邊的竹田里。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哪一個的功業趕得上先王這般偉大的。先王感到如愿以償,以為我沒有辜負使命,所以劃地封賞我,使我能享受小國諸侯一般的待遇。我沒有多大的才能,自以為奉守法令,承受教誨,就可以僥幸無罪過了,所以我接受命令,不敢推辭。
“我聽說賢能圣明的君主,功業建立而又不廢棄,所以能記載在史書上面;有先見之明的賢士,功成名就之后而不敗壞,所以為后人所稱道。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恥,滅掉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國,收取齊國八百年積蓄的財富,直到他棄群臣逝世之際,還留下遺訓告誡后人,執政任事的大臣就能夠遵循法令,安排好姬妾的兒子,使他們順從安分,廣施恩惠于全國的百姓。這些都是可以用來教育后代的啊!
“我聽說善于創業的人,不一定善于守成; 開始好的,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闔閭采用,所以吳王闔閭能攻下楚國的郢都。后來,吳王夫差不是這樣,不信任伍子胥,將他賜死,裝在皮囊里,投在江里。吳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的預見可以建功立業,所以將伍子胥的尸體沉入大江也不悔悟;伍子胥沒有早發現兩位君主胸懷度量的不同,所以被沉入江底也不改變他的主張。
“避免自身被殺,保全功業,以彰顯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遭受誹謗污辱,毀壞先王的名望,這是我最害怕的。面臨莫大的罪過,卻想僥幸地助趙伐燕來謀取私利,這是崇尚節義的人所不敢做的。
“我聽說自古以來的君子絕交時,不出口罵人; 忠臣含屈離國他去時,不美化自己,為自己的名聲辯白。我雖不才,但常受君子的教誨。恐怕大王聽信左右親人的話,不能詳察理解我這個被疏遠的人的行為,因此寫這封信來回答你,請大王留心考察!”
【鑒賞】 本文前部分是史官的敘述,交代了樂毅為燕昭王破齊立下大功,后燕惠王誤信齊國的反間計,奪樂毅兵權,樂毅不得已投奔趙國。齊乘機敗燕軍,收復失地,復興齊國。燕惠王悔,派人去責怪樂毅不該離燕,并望他回國。為此,引出后部分樂毅的“報燕王書”,陳情述志,表明心跡。
樂毅針對燕惠王對他的責怪進行駁訴:
首先,言明自己奔趙的目的在于: “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 并強調自己不能“順左右之心”,暗示自己遭人構害。
其次,回述自己受先王 (燕昭王) 的知遇之恩,獻策聯合五國之力攻齊,成就燕國的大業,遂了先王報仇雪恥之愿。盡管如此,自己仍然是小心謹慎,以為只要“奉令承教”,就可以幸免于罪。
再次,以“賢明之君”、“蚤知之士”作比,頌揚先王的英明。他不僅成就大業,還能在遺訓中教導后人,安排大臣,遵法循令,施惠于百姓。同時以伍子胥的悲劇為例,暗喻自己同伍子胥一樣不明白兩位君主度量之不同,可能遭受伍子胥一樣的命運。
最后,再次袒露心跡: “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 自己常受教于君子,決不會做有損燕國之事。
全文委婉曲致,動人心扉,表現了樂毅對燕昭王的一片赤忱,對燕惠王誤信讒言的遺憾。深沉憂憤,忠心難抑,可謂是“自古忠臣多磨難” 的剖心之語。
上一篇:《古文·樂毅報燕惠王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九牛壩觀抵戲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