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對酒當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抒寫作者渴求賢士以成統一大業的理想。東漢末年至建安年間,軍閥混戰,生民涂炭。要完成統一全國、結束戰亂的偉業,一個人的生命未免過于短暫。對此,詩人滿懷緊迫感,唱出了開頭八句:在這款待好友佳賓的夜宴上,對著金樽美酒,理應盡情歡樂,但想起光陰似箭,生命難永,如同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太多了。我內心是這樣慷慨不平,深藏的憂慮難以忘懷;靠什么來排解無邊的憂愁呢?只在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這一層,作者借酒抒情,把一代偉人晝夜縈懷的追求和時光飛逝、大業未就的悲涼惶惑之情和盤托出。接下八句,作者引用《詩經》的成句表達自己思賢若渴的愿望:那穿著青衿的學士(賢才),使我牽腸掛肚;為了你們的緣故,我至今仍在深情地思念。倘若各方賢才光臨,我真會象鹿吃艾蒿那樣在原野上歡叫,我會奏樂設宴,以禮相迎。這一層,作者以戀人相思、麋鹿食蘋自擬,把眷戀賢才的心情活龍活現地描繪出來。然而,賢才何時能來,大志何日可酬?作者在下一層八句中,面對當空皓月進一步抒懷。他先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繼而希望看到朋友們不辭辛苦,穿田越野,枉駕來歸,大家久別重逢,談心宴飲,必當暢敘昔日情誼,推心置腹。這一層作者即景生情,把寫實與想象結合起來,充分表達了不絕如縷的憂思和急切的盼望。第四層八句,作者先是運用“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象征手法,描寫那些四處尋找歸宿而還找不到托身之所的賢士們的處境和心態,以設問的口吻,委婉而誠摯地啟發誘導天下賢才作出盡早歸依的選擇;然后連用兩個比喻和一個典故,表示自己要象高山不辭土石、大海不棄涓流那樣虛懷若谷、容納賢才,要象周公吐哺那樣屈尊克己、禮賢下士,從而達到“天下歸心”的目的。這一層是全詩的高潮,作者把自己延攬賢士的謙謙態度和欲求“天下歸心”的動機淋漓盡致、生動形象地表述出來,使人不能不為之動容。據史實和詩意,作者寫此詩約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后。大戰的失敗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給他統一天下的前景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他憂心如焚,無法解脫,不禁要借酒澆愁了。然而,作者畢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沒有灰心喪氣以至于消極沉淪,而是繼續走他的廣納賢才以求天下歸心的道路。朋友的到來使他喜悅,四方賢才的觀望、猶疑,時光流逝、前途多艱而宏愿未遂又使他憂憤,這種喜悅和憂憤交加,憂憤大于喜悅的心情在詩中多層次多角度地流露,形成了建安詩文所特有的慷慨悲涼的格調,展現了捷起摩云、“回翔扶搖”的旋律美(陳祚明語,見《采菽堂古詩選》)。“閔時悼亂,歌以述志,武帝有焉”(朱嘉徵語,見《樂府廣序》卷八)。我們從這首歌行中不僅體會到曹操詩歌的“言志”功能,而且充分品味出建安詩文的風格特色。
上一篇:李煜《相見歡》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石頭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