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京元·九里松①》鑒賞
九里松者,僅見一株兩株,如飛龍劈空,雄古奇偉。想當年萬綠參天,松風聲壯于錢塘潮,今已化為烏有。更千百歲,桑田滄海,恐北高峰頭有螺蚌殼矣,安問樹有無哉!
(《西湖夢尋》)
此記僅60余字,可稱“超短文”。但篇窄而思闊,作者于寸幅之中,俯視千古,仰觀宇宙,感慨世界滄桑巨變,真可謂納須彌于芥子,藏世界于一粟。
作者由眼前的一兩株老松,回溯千百年前,九里松一帶松林壯盛的景象; 又揣度千百歲后,高峰將沒于白浪之中。文章時間跨度極大。作者由眼前的一兩株老松,而將視野拓展到昔日萬頃之綠、參天之樹和錢塘江的驚濤駭浪; 又將視野拓展到將來北高峰的奇觀。文章空間延伸極遠。
此文遙想千載,思接渾茫,讀來卻無空洞膚廓、大而無當的感覺。作者浮想翩翩,卻不離當時當地之景,不離“九里松”這個中心,而且有形象的描繪。無論是寫眼前,或是寫過去、未來,皆有景有情。“飛龍劈空”,繪出老松鐵干虬枝、夭矯伸展的雄姿。“萬綠參天,松風聲壯于錢塘潮”,“萬”言樹林之廣密,“綠”言其色,“參天”言其高,“錢塘潮”則擬其聲之壯。寫北高峰而及“螺蚌殼”,極細極微,生動地驗證了“桑田滄海”的巨變。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鑒賞
下一篇:《清·戴名世·書詠蘭詩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