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
安史亂后,強大的唐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地方割據勢力開始不聽中央的指揮,宦官專權,朝政腐敗,分裂戰爭不斷發生。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為了避戰亂而到了江南?!靶值茈x散,各在一處”就是當時情況的真實描寫。象白居易這樣的人家猶且如此,更不用說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因此,白居易的這首詩,雖然寫的是自己家里的事情,但在當時確是有其典型意義的,它概括了動蕩時代老百姓的苦難生活,因而,這首詩也就具有了人民性。
白居易寫這首詩大約在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的秋天。那時,他的大兄白幼文,在浮梁縣(今江西景德鎮)當主簿,七兄在于潛縣(今浙江臨安附近)當縣尉,十五兄在烏江縣(今安徽和縣)當主簿,他們都是白居易的堂兄。他的弟妹有一部分在符離(今安徽符離集),還有一部分在下邽(今陜西渭南境)老家。白居易自己當時可能在符離。這一天,月色皎潔。他抬頭望月,想到分散在各處的弟兄姐妹,心緒紛繁,悲哀垂淚,就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上句寫兄弟離散的原因,下句寫兄弟離散的現實?!皶r難”,指時世艱難。自河南經亂弟兄離散以后,兵荒馬亂的局面始終沒能結束過;“年荒”,指年成的不好,同時因為河南經亂,南方的糧食不能轉運到這里,人民更是忍饑挨餓?!笆罉I空”,是指白氏祖先世代遺下的產業空空如也。由于這些原因,從很早起,弟兄就離散了,而且“羈旅”在各處。“羈旅”是指長期漂泊在外的意思。這說明弟兄離散、各自漂泊的局面已不是短時期的了。因此一提起這些來,詩人就禁不住感慨悲哀。他接著用一個整齊的對句控訴了當時的現實。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他指出,田園之所以寥落,是因為統治者之間的大動干戈。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爭權奪利,不惜犧牲人民的生命,驅使他們去為自己賣命,使得田園無人耕種,荒涼冷落起來。戰爭,使人民財產生命蒙受損失,經過兵燹后的村鎮,怎堪入目!多少人,拖兒帶女,流離失所,奔波在道路之中!這樣,詩人從自己家庭的遭變推開一筆,便詩的深度有了新的挖掘?!皶r難年荒”“田園寥落”和“骨肉流離”在當時是非常普遍而為所有人民都痛心疾首的事,這何止是白居易一家一姓的傷感啊!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弟兄之間的離散。古人常用“雁行”來比喻兄弟。而現在這些雁行分散了,雁兒各自在千里之外,形單影只,——這是詩人在月光之下在吊傷自己的孤影時的感觸?!暗跤啊保菍τ案袀囊馑?。弟兄之間,猶如九秋辭根的飛蓬,被秋風連根拔起之后,在空中分散,飛轉。古代詩人常用“飛蓬”來形容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熬徘铩?,就是秋天,因為秋季三個月,有九旬,所以叫“九秋”。通過把弟兄之間的分離比作失群的雁,飛轉的蓬,使我們對詩人的遭遇——不,應該說是那個時代老百姓的遭遇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更形象的認識。
最后,詩人把自己的對弟兄骨肉的懷念,對悲慘現實的控訴,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一齊擴展開來:“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钡苄謧冎g今夜大概都在看著明月吧,他們一定也會和我一樣垂淚感傷的,今夜里懷念故鄉之情,在五個地方都是一樣的。“鄉心”,懷念故鄉之情。在這里,我們如果僅僅把它理解為懷念故鄉之情,在字面上看,當然也不錯,但實際上,應該包含著更深刻的上述的內容的。因為在白居易這首詩里所想的,所傷的,就遠遠不止是故鄉之情啊!他想,這種想法弟兄姐妹之間是同有的,也是一切為戰亂饑餓被迫東西離散的人們所具有的吧!
清薛雪在《一瓢詩話》里曾論及寫詩的句法和章法,這一段話在這里用倒十分妥貼的。他說,“大凡詩中好句,左瞻右顧,承前啟后,不突不纖,不橫溢于別句之外,不氣盡于一句之中,是句法也。起須劈空,承宜開拓,一聯蜿蜒,一聯崒嵂,景不雷同,事不疏忽,去則辭樓下殿,住則回龍顧祖;意外有余意,味后有余味,一落一路和平,自有隨手虛實,是章法也?!睉撜f,白居易的這首句法章法都是很高妙的。首聯直截了當地把問題提了出來,交代了骨肉離散的原因,二、三兩聯鋪得開,有形象,又有深度,尾聯收得住,而且“回龍顧祖”,能結住全篇之意。整首詩八句,與題意處處相合,絲絲入扣,而一氣流轉,極自然宛暢之妙。出以口語,看似輕松,而沉痛在骨,不能不說在白居易的詩中是屬于上品的了。
上一篇:《羌村三首(其一)·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