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曹植
芝桂雖芳,難以餌魚;尸位素餐,難以成居。
磁石引鐵,于金不連;大朝舉士,愚不聞焉。
抱璧途乞,無為貴寶;履仁遘禍,無為貴道。
鴛雛遠(yuǎn)害,不羞卑棲;靈虬避難,不恥污泥。
都蔗雖甘,杖之必折;巧言雖美,用之必滅。
“矯志”,猶言厲志。激厲意志,磨煉意志。原詩比較長,此處節(jié)選了其中的二十句,大意是執(zhí)政者要有實干精神,任用賢才,不恥下問,不輕信巧偽之言,要寬和、慎言等。在形式上,四句一組,首二句是比喻,后二句才是所要表達(dá)的內(nèi)容,為古詩中一種特殊的形式。這里節(jié)選的是該詩的前半部分,共分五個層次:
(一)“芝桂”二句,語出《闕子》:“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其持處位即是,然其得魚不幾矣。”整四句說,靈芝和桂樹雖然芳香,但不能作釣餌;尸位素餐,不辦實事的人雖然地位很高,但也難以成就大事業(yè)。主旨是強(qiáng)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業(yè)的成功只能一點一滴地做起,那些“尸位素餐”的統(tǒng)治者只能是社會的蠹蟲。
(二)“磁石”二句。語出《淮南子·說山訓(xùn)》:“磁石能引鐵,及其于銅則不行也。”“金”,黃銅。四句的意思是,磁石吸引的是鐵而不吸引黃銅;朝廷招納的只能是賢士而不招納愚笨之人。重視賢才是我國一個好傳統(tǒng),《荀子·成相》中就指出:“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倀倀。”古人對愚笨之人也用“奔蜂不能化藿蠋(豆類中的大青蟲),越雞不能伏鵠卵”(《莊子》),“奮鉛鋒于犀兕,騁駑蹇以追風(fēng)”(《抱樸子》)加以批評。
(三)“抱璧”四句意思是,假如抱著貴重的玉璧沿街乞討,這就表明這個寶不是真正可貴;假如實行仁道而構(gòu)成禍害,那就表明這個“仁道”不是真正的仁道。其哲理內(nèi)涵是,政策或理論必須拿到實踐中來檢驗,已具有樸素的唯物論的因素。
(四)“鴛雛”,傳說中類似鳳凰一類的鳥。“靈虬”,神龍。四句意思是,鳳凰飛在高空、神龍住在深淵是為了遠(yuǎn)害,他們不以棲息在低處或住在污泥之中而感到恥辱。其思想有明哲保身的意思,即所謂“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鑠”(《淮南子》),“甘井近渴(竭),抬(喬)木近伐”(《墨子》)。而其更為積極的含意是執(zhí)政者可上可下,不以居于下位而羞恥,這種觀點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五)“都蔗”二句:“都蔗”,甘蔗。語出劉向《杖銘》:“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已,殆不可相。”四句意思是,都蔗雖然甘甜,但不能用它作拐杖;巧偽之言雖然動聽,聽從它卻要遭殃。這種思想與《老子》“美言不信”的觀點很相近。
由于比喻的多邊性,詩中的“芝桂雖芳,難以餌魚。”“磁石引鐵,于金不連。”“都蔗雖甘,杖之必折。”都具有獨立的價值。它們以生動的比喻揭示了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按實際情況辦事的道理。
上一篇:《相逢·[清]費錫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短歌行·[唐]司空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