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原文與翻譯、賞析
張元干
送胡邦衡謫新州①
夢繞神州路②,悵秋風、連營畫角③,故宮離黍④。底事昆侖傾砥柱⑤,九地黃流亂注⑥,聚萬落千村狐兔⑦?天意從來高難問⑧,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⑨,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⑩,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11)!舉大白(12),聽金縷(13)!
【注釋】 ①胡邦衡,即胡銓 (1102~1180),字邦衡,廬陵 (今江西吉安)人。曾任樞密院編修官,因反對向金屈辱投降,上疏請斬秦檜等,遭到迫害。新州: 在今廣東新興。②神州:古時以赤縣神州稱中國,這里指中原淪陷區。③畫角:涂有彩繪的軍中號角。④故宮:指北宋故都汴京的宮殿。離黍: 用 《詩經 ·王風·黍離》典。舊說周平王東遷后,有一周大夫過西周故都,見宗廟宮室已平為田地,長滿黍稷,“憫周室之顛覆”而作 《黍離》詩,后遂以此表示對故國的懷念。⑤底事: 為什么。傾: 坍塌。砥柱: 指擎天柱。⑥九地: 遍地。黃流亂注: 指黃河泛濫。⑦狐兔:喻金兵。⑧“天意”二句:化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詩: “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 ⑨南浦:送別之地。浦,水濱。⑩耿: 明亮。斜河: 指銀河。(11)肯: 豈肯。兒曹: 小兒女輩。爾汝: 以“你我”相稱,表示親密。(12)大白: 酒杯。(13)金縷: 即《金縷曲》,《賀新郎》 詞調的別名。
【詞大意】 夢游淪陷的中原大地: 悵望秋風中,金兵軍營相連,畫角悲鳴,故宮一片荒涼。為什么突然間昆侖山傾倒?黃河橫溢,萬落千村皆為金兵侵占?最高統治者的意旨從來難以窺測,何況人之常情是年老易悲,而這種憂國之悲更難以傾訴! 再加上這又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送別的時刻。
殘暑將褪,柳岸輕風,疏星淡月,白云微微飄動。從此相隔萬里,該向何處尋覓你的蹤影?回想當初深夜暢談國事的情景,只怕今后書信難通,但我們終將放眼天下,胸懷今古,豈能像小兒女那樣為個人的恩恩怨怨說個不休。請高高舉起酒杯,聽著壯行的 《金縷曲》,開懷暢飲吧!
【賞析】 這首詞寫在紹興十二年(1142)七月。四年前,秦檜決策主和,派計議使王倫赴金談判,金使竟使用 “詔諭江南”的名義。消息傳來,時任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銓上書請斬秦檜、王倫等,遭到迫害。四年后,秦檜又策動諫官彈劾胡銓,將其除名,遣送新州編管。“一時士大夫畏罪箝舌,莫敢與立談。” (岳珂《桯史》卷十二)就連胡銓平生親黨亦“避嫌畏禍,唯恐去之不速”(蔡戡《蘆川居士詞序》)。當胡銓途經福州,寓居此地的張元干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寫下這首詞和另外兩首詩為之送行,以致激怒了秦檜等投降派,張元干亦因此受到削除名籍的處分。
這首詞充滿著一種“抑塞磊落之氣”,它充分表現了詞人的剛正不屈,對祖國河山淪陷的深切悲痛以及對投降派的強烈義憤,寫出了一種具有高尚境界的真正友情。整首詞都回蕩著激昂慷慨,沉郁悲壯的主旋律。
這首詞是為送別而作的,但詞人開篇卻不寫送別的場景、氣氛與離情,而獨具匠心地從一切愛國志士最為憂慮的半壁江山的淪陷寫起,一開頭就創造出一個悲涼的境界:秋風蕭瑟,軍號凄厲,故宮一片荒涼。這充分描寫了詞人睡夢中都心往神馳的淪陷區情景并寫出了沉重地壓在每一位愛國志士心頭的心理感受。接著,詞人以一連串比喻,對國家為什么會落到這般地步,發出了悲憤激烈的責問: 為什么國家的中流砥柱突然傾倒?為什么金兵暴虐如黃河泛濫?為什么任憑金兵肆意蹂躪?這三個問句,一句緊逼一句,氣勢咄咄逼人,猶如電閃雷鳴,向統治者發出了慷慨激越的呼聲。對于這樣一些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的尖銳問題,詞人不便直接回答,也無須直接回答,他實際已將答案寓于責問之中,故在下面筆鋒一轉,化用杜甫之詩,進一步抒發悲憤之情。杜詩原意只是慨嘆個人的不幸遭遇,說帝王之意難以了解,人之常情是年老易悲;而此詞只加了 “從來”、“況”、“難訴” 幾個字,情感份量便大大加重了,著重寫出自古以來帝王的用心就無法與忠直之士相通,而直士的悲憤之情無處傾訴,連說真話的權利也被剝奪了,這是何等萬馬齊喑的可悲境地! 這兩句寫得舉重若輕,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頑強抗爭和對胡銓被貶的強烈不平。胡銓的被迫害,實際已遠非他個人之事,而是關系民族命運、國家命運的事,故這首詞在充分傾訴了作者對現實的憂慮、悲憤之情以后,直到上片的結句才真正點出送別之意:“更南浦,送君去。”這種送別由于有前面一連串悲憤激昂聲情的鋪墊,顯得格外渾厚,格外感人。
詞的下片照應上片結句而來,寫送別的場景,同時也借景寫情:時值新秋,殘暑消褪,銀河斜轉,疏星淡月,不時可見縷縷斷云微微飄過。兩位朋友就在這種場景中互訴衷腸。看起來,這只是純粹寫景,但與下幾句聯系起來看,這里寫景亦非泛泛之筆,因詞人恰恰從眼前之景中聯想到祖國滄陷的半壁江山,想到今后兩人將遠隔萬里,這樣,就很自然地補出當初兩人暢談國事,“對床夜語”的情景。這幾句思路跳躍,筆致跌宕,從眼前之景想到萬里江山,又從萬里江山想到兩人暢談的情景,最后又從回憶落到今后書信難通上,心情愈轉愈加沉重,情調愈寫愈加悲涼。但是下面詞人卻又突然再次宕開筆鋒,完全拋開個人的榮辱恩怨,仰首蒼天,縱貫今古,以悲壯豪放的口氣說到:“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這里雖有幾分強作豪宕的成份,但能悲中見壯,充分揭示出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與品格。詞的結句更把全詞的悲憤激越的感情推向最高潮——讓我們高舉酒杯,聽著激越的 《金縷曲》,慷慨地分手吧! 這一結句將詞的境界大大升華了一步,在沉郁悲壯的主旋律中又加入了豪邁狂傲的音響,充分表現了作為一個愛國志士的大義凜然和寬廣無私的胸襟。
此詞集中體現了張元干詞雄發踔厲,“長于悲憤”的風格特點,把詞人對國事的憂慮悲憤之情寫得大墨淋漓,力透紙背。此詞一出,即廣為流傳。南宋詞人楊冠卿過吳江時,“旁有溪童,具能歌張仲宗‘目盡青天’等句,音韻洪暢,聽之慨然”(《客亭類稿》卷十四),可見其影響之大。
上一篇:《賀新郎》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賊退示官吏并序》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