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了極深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幾乎成了詠史詩詞的一個專題,薩都刺的《滿江紅》就是其中佳作之一。
上闋寫春日繁華消歇的情景。首三句寫六朝統治者淫靡侈麗的生活有如春日之花,繁盛一時,隨即凋零。“更無消息”一句的“更”字加重了語氣,同時告訴讀者:這六代豪華已是一去不復返了!在這“六代豪華”之故地,詞人舉目望去,大好河山依然如故,然而時光流逝,人事已非,哪里還有六朝的影子呢?因此是“空悵望”,不禁令人悲嘆:“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兩句,化用了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的名句,引出了史實: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士族的聚住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里。然而世間滄桑,這里早已變成平民百姓的居住地。六朝豪華早已消亡,只是他們居住過的烏衣巷口,還能看見燕子在飛舞。燕子是候鳥,一年一返,所以說“曾相識”。這里,詞人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詞人對這一變遷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詞人不僅“望”“山川”,而且“聽”“春潮”,從而創造了蒼莽悲涼的氛圍。試思,詞人在“夜深寂寞”之際,傾聽“春潮”拍打“孤城”。那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感覺到了荒涼,它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似乎永遠詠嘆著這歷史的巨變,從而給人以無盡的追憶和聯想。
下闋寫秋原調敝凄涼的景狀。前四句,承上啟下。詞人終于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追想昔日繁華的六朝故都,一切成空,只余陳跡。眼前所見,只有冷落的炊煙,凋零的枯草,亂飛的烏鴉,西落的殘陽。這象是一幅凄涼的圖畫,與“六代豪華”的“故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更增添了詞人“如織”的愁緒。在上闋,詞人巧妙地運用“春去”詠六朝的興衰;下闋,則借秋景進一步抒懷。“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泣”。陳后主親自譜曲填詞的《玉樹后庭花》已斷了聲息,昔日的繁華也早已逝去,如今更感到秋露的寒意、晚秋的凄涼。陳后主亡國時與妃子藏身的胭脂井早已傾壞,周圍的寒蟬無力地悲吟,聲同哭泣。這里,詞人引陳后主這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亡國之君作典型,重溫了荒淫誤國的歷史教訓。結句用“蔣山青,秦淮碧”作收結,與上闋“潮打孤城”呼應,發出了不勝萬古江山長在,一時人物都非之慨嘆。
此詞較多的化用了唐代詩人劉禹錫《金陵五題》中的詩句,為我所用,表現吊古傷今的情懷,是有其特色的,其中不乏用詞精當之處,如“春”、“空”、“孤”、“愁”、“秋”、“冷”、“寒”等字,都是驚心字眼,恰到好處,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藝術。全詞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也是其寫作上的成功之處。
上一篇:孟郊《游子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澄邁驛通潮閣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