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詩現存三百多首,從來選詩的人對他的詩都沒有一致的選錄標準,因此也就沒有公認的代表作。這首《游子吟》是很多選本都選的,原因在于它“簡煉超拔,古味盎然,幾乎一字千金。”(《詩法萃編》)它成功地把慈母疼愛游子之情和游子感激慈母之心融匯貫通在短短的六句詩、三十個字中,生動地傳達出了母子間無可比擬的、深摯的骨肉之情,歌頌了人類生活中一個永恒的主題——母子之愛。
《全唐詩》這首詩題下有一個小注“自注,迎母溧上作。”說明此詩是孟郊任溧陽尉時迎接他母親而作。但看詩意卻不對頭,詩意分明是兒子出門旅游,臨行時母親為他縫制衣服,兒子有感而作。所以,看來這個注不很可信。
這首詩的特點在于以情動人。詩人選擇了最普通、最細微、但卻是最能體現母子情深的景和物來加以渲染。“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是兩個并例的偏正詞組,主詞是“線”和“衣”。“線”和“衣”本是尋常的東西,然而在詩人筆下卻成了不尋常之物。因為詩里的“線”和“衣”已經都不再是客觀的物,而是沾染了濃厚感情色彩的“線”和“衣”。這“線”里凝結著母親對兒子絲絲縷縷、刻骨銘心的摯愛,凝結著母親對于即將遠離的兒子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憂思,也凝結著母親對兒子的無限依戀之情。母親把自己的深情和祝福,一針針、一線線縫進了兒子的衣衫。她簡直愿意變成一件衣衫,犧牲自己為兒子抵擋風寒,為兒子帶來溫暖。而常年顛沛流離、窘困潦倒的游子穿上母親親手縫制的衣衫,剛好象母親溫暖的雙手每時每刻都在撫摸著他那困乏的軀體,愛撫著他那顆飽受滄桑的心。正因為詩人一生仕途失意、窮愁潦倒,所以詩人更能體會到母愛的真摯無私,感受到母愛的溫馨無比,從而寫出了這樣意味雋永、催人淚下的名句。
三、四兩句從來沒有注解,這里隱藏著吳越鄉間的一種民間風俗。家里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為出門人縫制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不然,出門人的歸期就會延遲。所以在母親“臨行密密縫”的這個動作中既帶著無可奈何,又更多地流露出慈母的情懷,母親當然不希望兒子離開自己身邊,但為了兒子的前程卻不得不讓他、甚至勸他外出闖蕩。而兒子還未出門,母親卻已經計算著他的歸期,盼望他能早日歸來。這就是慈母的情懷,“臨行密密縫”的原因正在于“意恐遲遲歸”。這兩句進一步表現了慈母痛惜兒子的柔腸愛心,令人為之唏噓。詩人筆下的母親沒有痛哭,也沒有叮嚀兒子早歸;然而“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片愛的深情卻從母親的動作和心理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傾瀉出來,喚起天下兒女對母親多少深情的懷念和感激。
詩的最后兩句用小草難以報答春天陽光的恩惠作比喻,貼切地表現了游子難報慈母所給予的厚愛,因而感到深深的歉疚。“寸草心”指兒子的一點孝心,“三春暉”則比喻母愛的溫暖。詩人采用了反問的語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含義更加深刻,感慨更見懇切。而且這兩句詩把前面四句的具體形象上升為抽象的共性,從而使全詩的精神得到了升華。
這首詩,劉須溪評之為“詩之尤不朽者。”(《評孟東野集》)它沒有華麗的詞藻和工巧的雕琢,然而卻清新流暢,“詩從肺腑出”,(蘇軾《讀孟郊詩》)表現了一片濃厚真摯的純情,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從而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上一篇:李清照《漁家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薩都刺《滿江紅·金陵懷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