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摯
掛絕壁枯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
盧摯是元代前期的重要散曲作家,與姚嬘齊名,但實際成就比姚高,前人評其作品是“天然麗語”、“自然笑傲”,從語言到內容,都表現了初期北散曲作家的風格特征。《金元散曲》存錄了他的小令一百二十首。在前期作家里,僅次于馬致遠。盧摯現存《雙調·沉醉東風》曲十首,此首為寫景名篇。詩人用白描的畫筆,描寫了他在滿天秋意里泛洞庭、下瀟湘的觀感,氣象明朗空闊,意境飛動。估計是他從大都出任湖南廉訪使時所作。
“掛絕壁枯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一起首,詞人就化用了二句前人名句,拈入了自己所描寫的境界。李太白在《蜀道難》中描寫蜀道之險:“枯松倒掛倚絕壁”;而王勃則在《滕王閣序》中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絕唱。詩人用“掛”、“落”二個動詞置于句首,就使枯松殘霞等物象充溢著動感,并且更合于口語。這種句式,大約自黃庭堅始。山谷曾有名句:“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這種句式合于宋元以來的審美思潮,所以極為流行。盧摯身在洞庭,滿目奇山異水,使他自然地想起了前賢的絕唱正道出了眼前之景況,于是,信手拈來,化入實境。以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文化傳統的承續性,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質吧!
“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前二句化典,此處由典入實。此二句平淡如脫口而出,內中卻對仗工穩,節奏抑揚。“四圍”與“一望”字面義是多與少的對立,實際上卻都是極寫其廣袤無垠;“不盡”與“無窮”進一步展示其空間的綿延。“散西風滿天秋意”。在這浩渺無垠的宇宙里,彌散著西風吹來的滿天秋意。詩人此曲寫的是洞庭秋景,卻不著筆墨于秋天的景物,而是用西風秋意點出,極妙。它不僅使人聯想到瀟湘洞庭秋色中的山水草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一類的景物,而且,一個“意”字,滿含人類面對洞庭秋色的主觀感受。詩情畫意,余音裊裊。
“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本曲起首處,詩人曾用“落殘霞孤鶩齊飛”點出時間是黃昏,是夕陽西下之際,而此時已是夜深人靜,只有自己所乘的一葉扁舟,漂蕩在月色之中。這個時間過程,暗示了詩人流連忘返、陶醉酩酊的神意心曲。“載我在瀟湘畫里”,湖南的湘水,流至零陵縣西和瀟水合流,世稱瀟湘。宋代名畫家宋迪,以瀟湘風景,描畫平遠山水八幅,世稱瀟湘八景。此句進一步將詩人陶醉之意推入幻覺之態:當詩人觀賞枯松絕壁、霞鶩齊飛時,他還是把這風景作為審美的客體、作為富有詩意的畫圖,而現在,他不知是在觀賞秋景畫圖還是身已在畫圖之中了。“人在圖畫中”,雖是中國傳統的審美方式,但由于詩人成功地從時間、空間、色彩、光線、主觀、客觀等不同的角度層層鋪墊渲染,因而使人感到真切感人、不落空套。
上一篇:李商隱《龍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