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天都峰》原文與賞析
何青
斧鑿何年辟?巍然冠此山。
更無峰比峻,豈有路能攀。
向背三州外,陰晴一瞬間。
軒皇長不返,終古石苔斑。
天都峰以雄偉壯麗著稱。黃山眾多的峰巒,沒有可與之比肩者,盡管它的高度只居第五位 (1810米)。過去由于山勢陡峭,游人只能仰觀或遠眺,能登上峰頂?shù)那缚蓴?shù)。1937年始于峰之西側建登山梯道,1983年,又于東南側另辟新徑,以方便游人。現(xiàn)在登天都峰已不像先前那樣“難于上青天”了。
詩以設問開端,“斧鑿何年辟?”對于這個問題,恐怕誰也不能作出明確的回答,但讀者綿長的思緒就這樣被牽引出來,一直延伸到渾沌初開的遠古,把這樣那樣與之有關的傳說故事綴連起來,既朦朦朧朧,又五彩繽紛,于是在見與不見、知與不知中徜徉,審美領域無限擴大,是夠舒暢的。爾后詩人用“巍然冠此山”把你帶入現(xiàn)實的境界。這巍然高聳的天都是鬼斧神工造就的,因而成為黃山諸峰之冠。以下緊扣這個“冠”字,對其風貌加以描述。三、四句著力表現(xiàn)它高險的形勢。無路可以登攀,說明它陡峭至極,這是黃山其它峰巒所無法與之匹敵的。五、六句側重展示其雄奇身姿。“向背”云云極言峰之壯大。“向”指正面、或指南面,因山南為陽;“背”即背面,或指北面,因山北為陰,二者相連,實指山的四周。“三州”指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黃山橫貫三府,氣勢磅薄。明、清時的府,唐宋時多稱州。此處須用平聲字,故沿用舊稱。“外”字稍有夸張,謂天都之雄姿在三州以外也可望見。“陰晴”句,言黃山天氣多變化,一忽兒陽光明媚,一忽兒煙霧迷濛,一忽兒陰霾四布,一忽兒又細雨霏微,總之陰晴不定。天都高大,又地處雨水較多、氣溫較高的江南,故而常有這種景象。“濕云侵岫晴疑雨,深谷藏風夏已秋。” (崔國因《游黃山宿獅子林》)晴雨難測,夏秋莫辨,是黃山更是天都峰的一大特點。結尾二句,發(fā)懷古之幽情,點出黃帝曾在此山煉丹修道的古老傳說來。“軒皇”即黃帝,黃帝姓軒轅,又是古之帝王,故稱。眼見峰石之上苔蘚斑然,不禁有凄涼之感。心想這景象與黃帝去而不返有關,山無仙靈則人跡罕至,“終古石苔斑”,乃勢所必然。“終古”二字道出詩人沉重的心情,也曲折表現(xiàn)了他愛重天都的深長情意。
這首詩結構脈絡是由虛到實、爾后又由實返虛。開頭憑空落筆,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追溯表達主體的由來,其實不過是作勢而已,旨在烘托山峰的峻峭雄奇。中間描摹山峰的狀貌和氣勢,比較質白,像“更無峰比峻,豈有路登攀”,幾如口語,談不上有什么深的涵蘊。好在它把握了天都峰的主要特點——險峻,因而顯得扎實有力。此后兩句寫碩大的峰體和其間的陰晴變化,實中有虛,有過渡性質。未句由“石苔斑”聯(lián)想起“軒皇”的傳說,虛實交錯,情思綿邈,有悠悠不盡之勢。所有這些都有助于表現(xiàn)天都峰的面目和精神。詩歌篇幅相當短小,表現(xiàn)主體卻異常碩大,猶如行艨艟巨艦于積水不厚的江湖之上,稍有不慎,就會擱淺,而詩人卻能夠駕馭自如,收到如此效果,確非易事。
上一篇:袁宏道《天目(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于謙《天門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