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的寫作年代難以考定,從詩中流露出來的難以排遣的憂郁感傷來看,可能是詩人晚年的作品。
樂游原,西漢宣帝所立,也叫樂游苑。位于長安東南,地勢高敞,原上望長安城了如指掌,是當時著名的游覽區。這首詩是李商隱在樂游原上觸景生情之作。前二句點明游覽樂游原的原因和時間。“向晚”即傍晚,“古原”指樂游原。傍晚時分,詩人感到心情不暢快,于是駕車來樂游原欣賞風景,排遣情懷。第三、四句,寫詩人的所見所感。自古以來,登臨縱目,最容易引起詩人們的思緒,身世之感、家國之思,不免紛沓而來,詩情勃郁。自秦漢至唐,長安多為首都,登上樂游原,也容易產生憑今吊古的感慨。此時詩人在樂游原上遙望長安,看到沉沉西落的夕陽,正以最后的光輝照射著大地,給整個長安城罩上美妙絢麗的光彩,詩人為這美麗的落日景色所吸引。忽然,他又感到無限的凄惋惆悵:夕陽是美麗的,可惜好景不長,這種濃麗和輝煌,將轉眼即逝,而大地又將籠罩在黑夜之中。
詩人為了排遣憂愁,驅車而登古原,登古原而見落日,見落日而倍增傷感。短短四句,敘事抒情,曲折有致,而又一氣呵成,無跡可求,其藝術手法是很高超的。
關于此詩的寓意,歷來有不同說法。有的認為本詩表達詩人的遲暮之感。李商隱是晚唐牛李黨爭的犧牲品。早年他得到牛黨令狐楚的賞識,后來卻又當了李黨王茂元的女婿。因此牛黨罵他背恩。以后牛黨執政,李商隱屢遭排擠,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也有人認為此詩隱喻大唐帝國日薄西山的命運。因為李商隱所處的晚唐時代,統治集團日益腐朽,朝廷內宦官專權,朋黨傾軋。地方上藩鎮割劇,對抗中央。如果說盛唐時代是旭日中天的話,晚唐的確是“近黃昏”的夕陽了。李商隱的詩喜歡比興寄托,上述兩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詩人在詩中只是記錄了一瞬間的感受,這種感受非常復雜,混茫一體,難以名狀。在詩人本身,也許已不能很明確地區別是身世之感還是家國之憂,也未必有十分確切的寓意。所以我們不必也不可能給這首詩找出一種很明確的寓意來。
上一篇:屈原《東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