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題下原注有“時年十七”四個字,是王維十七歲時寫的。其時他離開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因在華山之東,故稱“山東”)外出游歷,客居長安。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在重陽節懷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開頭兩句,正面敘寫自己對親人的懷念。用語十分通俗,但用意卻十分縝密。劈頭一個“獨”字,點明只身客居的孤單。“在異鄉”,表露自己遠離故鄉親人的悵惘。“為異客”,昭示周圍環境的陌生。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很好地狀寫出這位滯留天涯的游子冷寂凄清的處境。在作了這樣的氛圍渲染之后,年輕的詩人告訴我們,他就是在這種境遇中“逢佳節”的,因而,也就自然要“倍思親”了。其實,透過這句詩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詩人是無時無刻不在思親,只不過是適逢佳節,思念之情更要加倍。一個“倍”字重似千鈞,下得何等有力!
接下兩句,詩人馳騁想象,描繪出一幅家鄉親人重陽登高、歡度節日的情景。按古時習俗,九月九日這一天,人們喜歡登高望遠,插佩茱萸,飲菊花酒以辟邪避災。這里,詩人不直說自己在思親,而是用烘托的手法,說兄弟們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在思念自己。這種以揣摩別人而表現自我的方法,使所表達的感情更加含蓄蘊藉,進一步加重了全詩懷鄉思親的感情。清人張謙宜在《絸齋詩談》中評論:“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凄涼。”
這首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脈胳清楚,前后呼應,一氣呵成。似是信筆寫來,其實是匠心獨運,真可謂“一字不可移易。”詩人把道不完的懷念內容,壓縮在短短的四句詩之中,使我們感受到它們的分量,從而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尤其“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高度概括了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同感受。正因為此,這首詩,千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衰;這句詩,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上一篇:李商隱《樂游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翁卷《鄉村四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