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念奴嬌 書東流村壁》·辛棄疾
辛棄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劃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聞道綺陌東頭,行人曾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此詞作于淳熙五年(1178)春天,詞人自江西豫章(南昌)調往臨安(杭州)去就任大理少卿,旅次東流縣,題在某村壁上。
前三句寫時,后二句記地,都是此刻的感受。接著,是對上次經過這里時的回憶: “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 “曲岸持觴”,又叫“曲水流觴”。《荊楚歲時記》: “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渚,為流觴曲水之飲。”回顧從前經過這里時,在曲水環繞的岸邊,曾有人持杯勸酒,并把馬拴在了垂楊柳上。如今,舊地重臨,“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景物依然,惜乎人已不在,只有每年來此筑巢的燕子,也還能夠述說那如煙云一般縹緲的往事吧。
上片寫重經東流村的季節,旅舍的孤寒,因而想到從前在這里的一段令人難忘的往事,而今時移事異,在敘述中寓有詞人的感慨。
下片徑寫今天經過東流村的所聞。過片開頭三句是詞的“主脈”: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曾見,簾底纖纖月。” “纖纖月”,本指新月,這里形容眉毛。也許終有一天會在“尊前”——宴會的席上,和她還能重見,可是這時的她,如鏡中之花,也“難折”了。這時她大概會驚問我:近來您怎么添了這么多白發呀?
從全詞的脈絡和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看,它是一首清新澹雅而又頗有情致的寫男女之情的詞。
上一篇:蘇軾《念奴嬌中秋》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李綱《念奴嬌憲宗平淮西》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