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娃宮中春已歸,闔閭城頭鶯已飛。復見花開人又老,橫塘寂寂柳依依。憶昔吳王在宮闕,館娃滿眼看花發1。舞袖朝欺陌上春,歌聲夜怨江邊月。古來人事亦猶今,莫厭清觴與綠琴。獨向西山聊一笑,白云芳草自知心。
轉入高處作結。
【校記】
1.滿,《全唐詩》一作“賣”。
【箋釋】
[吳中] 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帶。《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梁殺人,與籍避仇于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嘗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
[館娃宮] 古代吳宮名。春秋吳王夫差為西施所造。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靈巖山上,靈巖寺即其舊址。《太平寰宇記》卷九一“蘇州吳縣”:“硯石山,在縣西三十里胥門外,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又有琴臺。《越書》云:‘吳人于硯石置館娃宮。’劉逵注《吳都賦》引揚雄《方言》云:‘吳有館娃宮。吳人呼美女為娃,故《三都賦》云“幸乎館娃之宮”。’”《吳郡志》卷八:“館娃宮,《吳越春秋》、《吳地記》皆云閶闔城西有山號硯石山,山在吳縣西三十里,上有館娃宮。又《方言》曰:‘吳有館姓宮。’今靈巖寺即其地也。山有琴臺、西施洞、硯池、玩花池,山前有采香徑,皆宮之故跡。”晉左思《吳都賦》:“幸乎館娃之宮,張女樂而娛群臣。”唐李白《西施》:“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闔閭城] 亦作“闔廬城”。蘇州的別稱。《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太伯”唐張守節正義:“吳,國號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孫壽夢居之,號句吳。壽夢卒,諸樊南徙吳,至二十一代孫光,使子胥筑闔閭城都之,今蘇州也。”《太平寰宇記》卷九一“蘇州”:“吳縣三十鄉,本秦舊縣也。吳王闔閭所都。《漢書·地理志》:‘吳之故國,周太伯之邑也。’今按闔閭城周回三十里,水陸十有二門。”唐劉長卿《酬朗州崔員外與任十四兄侍御同過鄙人舊居見懷之什時守吳郡》:“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闔閭城。何人萬里能相憶,同舍仙郎與外兄。” 闔閭,即闔廬。春秋末吳的國君,名光。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他用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曾伐楚入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在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為越王勾踐所敗,重傷而死。
[橫塘] 古堤名。在江蘇省吳縣西南。《大清一統志》卷五四“蘇州府”:“橫塘,在吳縣西南十里,經貫南北之大塘也。南極齾塘,北抵楓橋,分流東出,故曰橫塘。”
[吳王] 指吳王夫差。《吳越春秋》卷五:“十二年,越王謂大夫種曰:‘孤聞吳王淫而好色,惑亂沈湎,不領政事,因此而謀可乎?’種曰:‘可破。夫吳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獻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選擇美女二人而進之。’越王曰:‘善。’乃使相工索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教以容歩,習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服,而獻于吳。乃使相國范蠡進曰:‘越王勾踐竊有二遺女。越國下,困迫不敢稽留,謹使臣蠡獻之大王,不以鄙陋寢容,愿納以供箕箒之用。’吳王大悅曰:‘越貢二女,乃勾踐之盡忠于吳之證也。’”
[館娃] 指西施。《吳地記》:“花山,在吳縣西三十里,其山蓊郁幽邃。晉太康二年生千葉石蓮花,因名。山東二里有胥葬亭,吳王闔閭置亭,東二里有館娃宮。吳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今靈巖山是也。”
[清觴] 指美酒。《太平御覽》卷二二九引漢揚雄《太官令箴》:“群物百品,八珍清觴,以御賓客,以膳于王。” 綠琴,綠綺琴之省稱。泛指琴。南朝齊謝朓《曲池之水》:“鳥去能傳響,見我綠琴中。”唐韋應物《擬古》其九:“碧草生舊跡,綠琴歇芳聲。”唐趙摶《琴歌》:“綠琴制自桐孫枝,十年窗下無人知。”清觴、綠琴,謂蕭閑隱居生活。
上一篇:《李嘉祐(二十三首)》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夜聞江南人家賽神因題即事》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