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后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初,援軍還,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于坐賀援?!?語冀)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冀曰:‘諒為烈士,當(dāng)如此矣。’”
【釋義】馬援征戰(zhàn)交趾,有功而還,眾人都來慶賀,但他卻不以此大功為滿足,對孟冀說自己“功薄賞厚”,不能長久。然后便申述自己的志向,即“要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后來,忠臣烈士常以此言表達(dá)自己愛國為民,不惜犧牲的大志。
【例句】常拼著馬革裹殘尸,生圖他麟閣題名字。(佚名雜劇《逞風(fēng)流王煥百花亭》第四折〔駐馬聽〕)王煥唱詞,他征剿得勝回來,春風(fēng)得意,吐露豪情。
上一篇:元曲典故《馬融集《春秋》》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馬鳴王(馬明王)》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