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定風波》蘇 軾
蘇 軾
重陽括杜牧之詩
與客攜壺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②。酩酊但酬佳節了③。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釋 ①翠微:《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有“郁葐蒀(fén yūn)以翠微”,李善注;“翠微,山氣之輕縹也。”這里指青山。②“菊花”句:重陽節有賞菊、簪菊之俗。③酩酊(mǐng dǐng):大醉的樣子。④“牛山”句:《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晏子獨笑于旁,公刷涕而顧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與據皆從寡人而涕泣,子之獨笑,何也?’晏子對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則莊公、靈公將常守之矣。敷君者將守之。則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 以其遮處之,遮去之,至于君也,而被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見一,諂諛之臣見二,此臣之所以獨竊笑也。”這里借用這個典故,意思是說不必哀嘆歷史的興亡、時間的無情。
玉川圖 【明】文徵明
遼寧省博物館藏
鑒賞 這是一首“隱括”詞。所謂隱括,就是把歷史典故(散文)、詩、詞等作品重新組織,“微改其詞,而不改其意”(《蘇軾文集》卷五九),變成一首新詞,這一新詞就被稱為隱括詞,其創作手法稱為“隱括”。唐武宗會昌五年(845)重九,當時的池州刺史杜牧攜友張祜登齊山,作《九日齊安登高》,齊安即黃州。杜詩云:“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二百多年之后的元豐三年(1080)重陽節,蘇軾與新來的黃州太守徐君猷同登棲霞樓。徐太守與蘇軾也是好友,因此蘇軾聯想到了杜牧和張祜,遂把杜詩隱括成詞,以換樽前會心一笑。
蘇軾的這首詞幾乎就是原搬杜詩,只在幾個小地方加了修改以使之更切合詞律,方便歌唱,因此欣賞這首詞和欣賞杜詩并無區別。大致上,詞的上闋寫登高之事以及所見,是實寫;下闋則寫登高所感和所思,是虛寫。“與客”“江涵”二句寫秋景,非常出色。“塵世”“菊花”二句感嘆人世間苦多愁少,同時勸慰人們,活著應該多尋找一點快樂。雖然有這樣的感嘆,但“菊花”句仍然是實寫登高之事,不像下闋完全是憑空議論。下闋都是在感嘆人生苦短、悲多喜少,希望能夠以酒銷愁,苦中作樂。作者在懷古思今之后得出“何必更沾衣”的結論,顯得非常通達。下闋的這種思想,與蘇軾自身的思想比較接近。
評價這類隱括詞的好壞是很困難的,因為凡是詞句上好的地方,都是原來作品的優點,并不能歸功于該詞作者。因此,隱括得是否恰當,是否能符合作詞時的實際情況(或實際需要),才是最重要的標準。在這幾個方面,蘇軾這首詞都做得很好。(姚蘇杰)
集評 清·王士禛:“詞中佳語,多從詩出……若蘇東坡之‘與客攜壺上翠微’,賀東山之‘秋盡江南草木凋’,皆文人偶然游戲,非向《樊川集》中作賊。”(《花草蒙拾》)
上一篇:《兩宋詞·魏夫人·定風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蘇軾·定風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