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
行人遙指鄭公石,沙白松青夕照邊。
極目神州余子盡,袈裟和淚伏碑前。
這是一首緬懷明末清初愛國名將鄭成功的詩。詩題中延平,即鄭成功,南明永歷帝封鄭為延平郡王,故名延平。1646年鄭成功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堅持起兵抗清,轉戰東南沿海。1661年又督師東渡,驅逐荷蘭殖民統治者,收復我國領土臺灣,立下顯赫戰功,一直為后人所敬仰。此詩作于1909年上半年,寫詩人路過日本平戶島時之所見,睹物興情,通過延平誕生處的景色和內心情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鄭成功的敬慕之情和強烈的愛國熱情。
“行人遙指鄭公石”。鄭公石又叫“兒誕石”,相傳鄭成功誕生于此,故名。詩的開頭,詩人以極平實的筆調寫凡是路經平戶之濱的行人都要遠遠地指說那是“兒誕石”——是鄭成功誕生的地方。首句不言自己之所見而道“行人遙指”,乃是從空間意象上傳遞了人們對鄭成功的崇敬之心。“遙指”二字,形象傳神,后人對鄭成功的敬仰和愛戴之情于句中可見。詩的第二句“沙白松青夕照邊”,眺望平戶海濱,夕陽下,沙灘潔白,松樹青青。此番美麗的景色,激起了詩人的心神飛馳,他由景及情,想到的是“極目神州余子盡”。“余子”,當指鄭成功一樣反抗侵略為國獻身的人物。瞻看神州大地這些人物安在?詩人為此而慨嘆和痛心。因為戊戌變法之后,在辛亥革命前夕,曾有過光復會、同盟會、日知會的成立,有過黃興、熊成基等人領導的長沙起義、安慶起義,但這些組織和起義都被清政府殘酷鎮壓下去,革命黨人被殺,處境十分困難,故蘇曼殊有“余子盡”的悲戚之嘆。此句以“極目”喻革命起義的屢次失敗,并與首句“遙指”呼應,由近及遠,由境入情,進一步強化了對英雄名將的追憶之情,從而引出詩的末句:“袈裟和淚伏碑前”,來到鄭成功誕生的碑石前,情不可遏,淚水直流,濕透了身上的袈裟。
這首詩寫景抒情,從行人遙指寫到淚水潸然,從景物描繪寫到感情的進發。詩人善于把歷史人物、個人身世和現實生活的描寫結合在一起,其哀在心,其艷在骨,在緬懷古代民族英雄的同時,也表現了詩人自己崇高的精神境界。
上一篇:蘇曼殊《東居雜詩十九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周實《《桃花扇》題辭(五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