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聽穎師彈琴》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韓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韓愈這首詩寫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是一首描寫音樂之美的名作。全詩分三段。第一段為開頭兩句,因為這首詩中只這兩句用“語” “汝”上聲(第三聲)為韻,以下就換了韻,一韻到底了。它是開始用輕聲,一瞥而過;接著換了重聲,以宏亮的音響進入了主題,變化雖多,而韻腳全用“場”“腸”陽平(第二聲)。第二段從“劃然變軒昂”至“失勢一落千丈強”。一、二兩段都是寫聽琴的,只不過一個寫序曲,一個寫主旋律罷了。“嗟余有兩耳”至終篇為第三段,乃是聽后的感慨。內容與押韻的交叉,是這首詩的結構特點,于此可以約略體會一下章法。
初聞琴聲,平緩甜柔,如聞少年男女情話,卿卿我我,恩恩怨怨。“昵昵”,一作“妮妮”,是表現親密的疊詞。
但下面劃然一聲,聲調突變,變作了“男高音”,成為戰士進行曲。一會兒樂曲又變得舒展開來,有如在寥廓天地的流云飛絮,接著又百鳥爭鳴,其中尚有孤鳳的獨唱。“忽見孤鳳凰”的“見(xian)”,是“現”的古寫,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聲中出現。最后音調越來越高,有如攀登高峰,手足并用,前進竟是步履維艱,分寸難上;忽然失勢,一落千丈!琴聲戛然便止。似未完,似已完,不待“推手止之”而收。
“未省”,謙詞也,作者自嘆,從來未聽過這么好的琴聲,琴聲忽泛、忽潮、忽約、忽澀、忽滑……聽時忽起忽坐,聽完了淚濕衣裳。有聽琴聽得哭的嗎?這也許是夸張手法,言其琴聲感人之深;也許韓愈真的流了淚,因為詩人結合到他那個時代和他半生身世,政潮起伏,宦海浮沉,尤其是由琴聲想起他被斥、受貶、遠謫、準備死……的過去的日子。
琴曲的主題也許是傾訴了韓愈的心,韓愈的生平?也許是“無標題音樂”,竟如此感人,使聽者覺得琴聲中有我。韓愈沒有明說,但我們讀詩時可以捉摸到他當時顫動的下意識之弦吧!
也許是彈琴者自己“濕衣滂滂”,而聽琴者“推手遽止之”?這很少可能,穎師是高僧,琴技久精,自己貫聽,聲感撼人勝于搖動自己。“止之”者止其不再彈,以免“冰炭置我腸”,忽冷忽熱——奇寒、高溫,怎么經受得了!聽琴詩人如此說,以結束全詩,這樣就從具象的感受中,烘托出生靈的共鳴,比說最好的享受一類的話頭還要好些。
這些詩對琴聲的摹擬,完全采用比喻手法,十句,共用了七個形象連喻(前六句每兩句一個形象,后四句每一句一個形象)。這種連喻屬于“積極修辭”手法,古已有之,非韓愈所創立,但卻是他大開法門,將這種手法加以光大。
上一篇:顧況《聽角思歸》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商隱《吳宮》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