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彭衙行》原文與賞析
杜甫
憶昔避賊初,北走經險艱。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盡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顏。
參差谷鳥鳴,不見游子還。
癡女饑咬我,啼畏虎狼聞。
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
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句半雷雨,泥濘相牽攀。
既無御雨備,徑滑衣又寒。
有時經契闊,竟日數里間。
野果充糇糧,卑枝成屋椽。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邊煙。
小留同家洼,欲出蘆子關。
故人有孫宰,高義薄層云:
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
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
從此出妻孥,相視涕闌干。
眾雛爛熳睡,喚起沾盤飧。
“誓將與夫子,永結為弟昆!”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歡。
誰肯艱難際,豁達露心肝。
別來歲月周,胡羯仍構患。
何當有翅翎,飛去墜爾前!
杜甫忠于國家,熱愛人民,但也篤于朋友之誼。他在流落奔波的長期艱難困苦中曾經得到不少友人的幫助。詩人“一飯之德不忘”,對朋友的情誼總是銘刻在心,感激于懷,形諸詩篇,真誠樸實,《彭衙行》便是這樣的一首佳作。至德二年(757)杜甫由鳳翔回鄜州省親,路經彭衙之西,回憶起去年攜家逃難時孫宰熱情款待的深情厚誼,但又不能枉道相訪,故寫下此詩以志感。彭衙在陜西白水縣東北六十里,即現在的彭衙堡。
這首詩全篇皆追敘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詩時的話,故開篇便用“憶昔”二字領起全詩。全篇共分前后兩個部份。
前一部份從開頭至“暮宿天邊煙”,寫逃難途中的艱險景況。前四句寫避亂彭衙。詩人前一年不畏“艱險”,“北走”鄜州,原因是賊破潼關,白水告急,不得不攜家“避賊”逃難。“避賊”點出詩人逃難的原因。“北走”說明逃難的方向是從奉先向北經彭衙逃往鄜州。“艱險”總概逃難景況,“夜深”交代出發的時間,“月照”點明出發時的環境。因為“避賊”逃難,詩人才選擇“夜深”人靜、“月照”,深山之時,急忙向彭衙取道出發了。開首四句,交代事件,清楚明白,一目了然。
“盡室”以下十行五十字敘攜家遠行,寫盡兒女顛沛流離之苦。詩人拖兒帶女,全家逃難,因無車馬代勞,只好徒步行走。人落到這般地步,也顧不上什么面子了,“多厚顏”三字,幽默而辛酸。而詩人全家跋涉,往來于野鳥飛鳴的山澗,出入于行人稀少的谷底,吃住困難,景況就更加狼狽了。再加上平時嬌寵的幼女忍不住饑餓,趴在父親肩頭又咬又哭,詩人的心中該有多么痛苦呵!荒山野嶺中,詩人真怕虎狼聞聲而來,趕忙將孩子摟抱懷中,緊掩其口。但孩子又怎知父親的苦衷,又蹬又鬧,愈加哭得厲害!小兒子這時也來湊趣,自以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道旁的苦果,他又哪知“苦果無人摘”,是因為不能吃的呢?此時此刻,面對兒女,詩人心中又是多么悲傷難過呵! “饑咬我” “聲愈嗔”,細致逼真地寫出了幼女嬌癡而不懂事的情態,“故索苦李餐”,維妙維肖地刻劃出小兒天真爛熳的形象。“癡女” “小兒”,用語親切; “啼畏虎狼聞” “懷中掩其口”,以動作刻畫詩人疼愛兒女而又無可奈何的痛苦心情,十分傳神。
“一旬半雷雨”以下十句寫雨后行艱,突出困苦流離之狀。全家徒步于深山野谷,已屬不易,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一半的雷雨天氣,就只好趟著泥濘互相攙扶著攀巖附壁冒雨行進了。既無雨具,衣濕身寒,路滑難行,一天就只能走幾里路。“一旬”呼應“久徒步”,說明奉先至白水,路程雖不遠,但時間卻很長,反襯出行程之艱;“半”字點出雷雨之多,說明氣候的惡劣,直敘程途之苦。短短幾句,著墨不多,詩人全家困頓流離之狀如在目前。
“野果充糇糧”,糇糧,指干糧,采下野果充饑,從吃的方面寫出途中艱苦; “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樹枝,樹枝成了棲息的屋宇;從住的方面寫出途中艱辛; “早行” “暮宿”,從時間上說明他們起早摸黑地趕路;“石上水”,指近處低處積滿雨水的石徑,“天邊煙”,指遠處高處云霧籠罩的深山,這是從空間方面描寫途中的艱苦。這四句對仗工整,概括精煉,既呼應開頭“經險艱”,又引起下文孫宰的留客,過渡自然。
自“小留同家洼”以下為后一部份,寫孫宰留客周恤的深情厚誼。先寫留客。詩人全家本擬在同家洼作短暫歇息后北出蘆子關直達肅宗所在的靈武,卻不料驚動了情高義重的老朋友孫宰(唐時尊稱縣令為宰),款留不放。戰亂年頭,人們本來是不喜歡客人到來的,何況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孫宰不僅歡迎詩人全家的到來,點起明燈,打開重門,十分熱情。而且不嫌麻煩,還燒起熱湯,讓詩人洗腳。甚至還剪紙作旐(zhao,小旗),替詩人招魂。這無疑對顛沛流離中的詩人給予了極大的精神安慰。迎客的殷勤熱情,款待的細心周到,安慰的無微不至,故人之情義,詩人之感激,從開燈啟門,燒湯濯足,剪紙招魂的幾個細節中具體真實地反映了出來。“高” “薄”二字畫龍點睛地指出了這一點。
次寫周恤。孫宰待人十分坦誠,叫出妻子與詩人相見,看著詩人攜家逃難的狼狽景況,他們也不禁流下了辛酸同情的眼淚。由于長途跋涉的艱辛,小兒女們一安頓下來,便立即進入了甜蜜的夢鄉,孫宰又喚醒他們起來吃飯。孫宰還一再表示愿意同詩人永遠結為兄弟,并騰出屋子,讓詩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結交再至住下,充分顯示了孫宰待人的真摯誠懇。
最后六句結尾,寫詩人對孫宰的追念感激之情。艱難困苦中的孫宰如此坦誠相待,的確是“艱難愧深情”,自然會引起詩人的感激的。“誰肯”二字既贊揚故人孫宰高尚情誼的難得與可貴,又呼應開篇“憶昔”,引出詩人對孫宰的憶念。現在詩人重經舊地時,與孫宰相別已一年了,安史叛亂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難,孫宰一家如今又如何呢? “何當生翅翎,飛去墜爾前”,詩人恨不得肋生雙翅,立刻飛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殷切的憶念之情,溢于筆端。這六句以議論作結,情深意厚,力透紙背。
這首憶念友人的詩,前半著重敘寫詩人舉家逃難的狼狽景況,后半著重描繪故人孫宰待客的殷勤。真實的細節描寫,細致的心理刻劃,傳神摹志,形象逼真,“追想逃難之景愈真,則感動周旋之德愈真”,前后互相映襯,效果十分鮮明。全詩用追憶的口吻直接敘述,明白如話家常,真實仿佛親見,自然而不顯雕琢,充分顯示了詩人敘事寫實的高超本領。
上一篇:《李賀·巫山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晚秋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