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
座落在蕪湖市赭山風景區西南麓。原名永清寺,又稱廣濟院。始建于唐乾寧年間,唐光化年間署名水清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廣濟寺。明清兩朝均有修葺。清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光緒年間重建。廣濟寺依山構筑,殿殿相接,層層高疊。全寺有殿堂四重,自下而上有天王殿、藥師殿、大雄寶殿、地藏殿。最上一重主殿——地藏殿,系仿九華山肉身殿而建。殿前有一株銀杏樹,相傳宋代所植,高五六丈,兩人圍抱,葉茂枝繁,華蓋濃蔭。寺內有大小佛像75尊。相傳唐永徵四年(公元653年),新羅王金喬覺云游中華,先抵蕪湖赭山,后定居九華,世稱金地藏,肉身仍在九華。后人為紀念他,在赭山建造廣濟寺。凡去九華朝拜進香,必先至廣濟寺進香,以求一路平安。故廣濟寺又稱“小九華”、“九華行宮”。歷代佛教圣地,香火旺盛。世傳寺內藏有金印,價值連城,系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為紀念金地藏而用砂金鑄成。歷代俗人欲入佛門修行,除削發受戒,獲得官發牒度外,還必須蓋有此印,方被認可為僧。寺內有赭塔,寺旁有滴翠軒遺址。今廣濟寺系1984年按清光緒年間形制所重建,1983年被列全國重點寺廟。
〔古詩文賞析〕 廣 濟 院 明·周訥
巖壑晴尤好,芳菲春更繁。
塔高平野迥,寺廢故基存。
好鳥啼煙樹,飛花襲酒尊。
踏青惟盡醉,回首欲黃昏。
“巖壑晴尤好,芳菲春更繁。”廣濟寺依山構造,背山面湖,居高臨下。特別是晴日,紅巖爍爍,更增添了佛門圣地的莊嚴和肅穆。當春天來臨,更是林木蓊郁,遮天蔽日,芳草菲菲,翠微環合。“巖壑”表明廣濟寺居高臨下的氣勢。“繁”則使人聯想到廣濟寺在濃陰覆蓋下,在綠樹掩映中的悠靜和深邃。紅巖綠樹相間,色彩對比濃郁又強烈,渾厚的巖石,古樸的寺廟,這些都如一幅油彩畫,留給人無窮的品味。
“塔高平野迥,寺廢故基存。”登上寺邊的赭塔可望見遠處隴疇阡陌;看山下云氣騰涌。鏡湖上萬道金光閃爍,云天相接處則是點點帆影,萬千氣象盡收眼底。雖然眼前的古寺有點衰敗,然而它那壯觀的風貌依然可見。詩的前四句好比一幅畫的底蘊,奠定了廣濟寺作為歷代佛教圣地所具有的獨特的氣派。
“好鳥啼煙樹,飛花襲酒尊。”寺院周圍的樹上鳥兒啼囀,隨風飄落的殘紅時時遮蓋了飲者的酒樽。有林才有鳥,花多才能蓋。這一“啼”一“襲”既有聲音又有動作,形象而又具體地寫出了廣濟寺樹高花茂,鳥語花香的景觀。
“踏青惟盡醉,回首欲黃昏。”在這樣的地方游春,能不使人流連忘返嗎?游者盡情地沉迷在濃濃的春意中。一個“惟”表達出作者不愿負春光的心態。不覺已是日暮西山,日落影斜,晚霞催歸的時候了,最后兩句道出游人沉浸在美景中忘乎歸宿,那依戀不舍又無可奈何的情態。
全詩語言清新,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詩味雋永。
(葉慶華)
〔民間文學〕 蕪湖廣濟寺珍藏的一枚“九龍背紐金印”乃是小九華鎮山之寶。要得知它的來歷,那就要從地藏王肉身菩薩談起。傳說:金地藏是新羅國的皇族近親,他打算在中國選擇一塊龍脈之地,修仙成佛,特地來到江南。發現蕪湖赭山有一條“龍脈”,經地藏王試坐,認為此山難以承受佛座之基。當時,蕪湖廣濟寺的住持,被遠來的客人真心修仙成佛感動。他陪同地藏王來到青陽境內,舉目遠觀,山巒疊翠、云霧繚繞;九座山峰猶如九龍騰飛。二人徒步登山視察,地藏一看,果真是九龍在此顯靈,頓時喜出望外,就此決定在此奠基建廟。住持完成心愿,要告辭地藏歸鄉。臨別之際,地藏王對住持說:一旦我在此山修仙成佛,我將隨身的一枚金印贈予你,為蕪湖廣濟寺鎮山之寶。數年后,地藏王終于修仙成佛。當天夜里,廣濟寺的住持夢見地藏菩薩,叫他到江邊接印。次日凌晨住持來到江邊,見一巨龜馱著金印向岸游來,將印交給了他。住持取印一看,原是八斤半砂金鑄成。印文上刻有“地藏利成印章”的字樣。此字文筆清晰,蒼勁有力,印柄上有九龍環繞之圖案。九龍雕刻精巧,神姿各異,栩栩如生。住持得此金印感慨萬千,為了對佛爺表達衷情,將蕪湖赭山廣濟寺,按九華山模式,建筑了“一天門”“二圣殿”“八十八踏”“地藏殿”等等。又命名為“小九華”。從此,這枚稀世之寶就成了廣濟寺的小九華鎮山之寶。
(李維強 整理)
上一篇:描寫《廣水三潭》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忠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