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
古來詠梅詩不勝枚舉,而且大都著眼于“早”,這首詠梅詩卻能更上一層樓,于“早”之外賦予梅花自甘淡泊、不媚世諂俗的高貴品格。
首、二句寫梅花開放的時令、外部形象及其地理位置。南北朝陰鏗《雪里梅花》詩曾云:“春來寒猶薄,梅舒雪尚飄。”首句“寒梅”的“寒”字,無論對于梅花的生理習(xí)性,還是對于詩人的主體感受,都是一個恰當不過的字眼。第二句“迥臨村路傍溪橋”,寫梅花遠離人流不斷的村路,依傍著人跡罕至的小橋流水自自在在綻放。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是為寒梅早放、詩人誤解提供合理盡情的依據(jù),更重要的是為峻潔孤高的梅花構(gòu)設(shè)一個意蘊豐厚的氛圍。在這一氛圍中,詩人凸現(xiàn)了梅花冰清玉潔的形象,“白玉條”三字,真可謂先聲奪人。
第三、四句寫詩人乃至路人對早梅的誤解,一方面從反面襯托出這一枝寒梅獨放之早,另一方面也從詩人和路人的懷疑中顯示出梅花不求人知、不樂人賞的可貴之處。許多詩人都寫過人們對寒梅早發(fā)產(chǎn)生的錯覺,南北朝蘇學(xué)卿《梅花落》詩云:“中庭一樹梅,寒多葉未開。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宋代王安石也有詩句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前者盡管有梅香飄送而終不解悟,后者聰明多了,遠遠地嗅到梅花的清香,便知道那不是雪,而是盛開的梅花。這里無論是寫被人誤解,還是寫為人知賞,“不悟有香來”,“為有暗香來”,都由梅花主動發(fā)出的信息——梅香,點染出梅花迫切求人理解、渴望與人交往的意愿,不免逸散出一縷與梅花高潔品格相抵牾的不諧和音。這首詠梅詩避開了這一點,不涉梅香,而以詩人和路人的錯覺和懷疑戛然煞尾,從而給人們留下了思索體味的寬裕境地。掩卷遐想,一枝自甘淡泊、無求于人的梅花亭亭玉立于眼前,惟“可遠觀而不可近玩也”,無怪乎人們要把梅花贊譽為百花中的真隱士了。
古人作詩講究象外之者和言外之意,在涉及到熟落的題材時尤為如此。作詩者如此用心,讀詩者能不由表及里,反復(fù)推求嗎!
上一篇:岑參《送崔子還京》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長卿《昭陽曲》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