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蘇軾詞《水調歌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是一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扎、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這篇《水調歌頭》可以充分顯示出這一點。《水調歌頭》盛譽久載,不只在于它創造了明月、青天、宮闕、玉宇、朱閣、綺戶這些凈潔而華美的意象,而且更由于詞作流溢著一股“剪不斷,理還亂”的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詞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歡飲和對弟弟子由的思念,展示出靈魂的苦悶與彷徨,清晰而鮮明地呈現出詞人心靈覺醒而超越終又回歸的軌跡和歷程。
詞人開篇便把自己置身于茫茫青天之中,一邊是寥廓無邊,一邊是孤獨可憐,自然的偉大與人生的渺小在皎潔的月光下映襯得異常鮮明醒目。而一個“問”字,又在巨大與渺小的反差中蘊含了希望和豪放的情懷,寄寓著詞人超越自我、與天地造物同一的理想。張若虛江畔見月,曾引發出對人生的遐想(《春江花月夜》)。夜深人靜的夜晚,又有李白的舉杯“問月”,屈子的昂首蒼天而發問(《天問》)。這里,蘇軾的問天,不是在追溯月亮的起源,更不是驚嘆造化的神奇,而是一種自我覺醒的表現。青天明月的招引使他從混沌麻木中醒來,他再也不匍匐于庸俗社會的懷抱,而要去追求自身的價值,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基礎上獲得人生的超越。
蘇軾從沉睡中清醒過來,從而激發出強烈的超越意識,但他心靈的負荷畢竟太重,現實對他的羈絆太甚,當他即將飛越之際旋即又陷入了深深的苦悶。他懷著超越的希望,卻拖拉著沉重的步子,在徘徊著,揣測著。他不知道月宮里今晚是什么日子,想乘風飛往月宮,卻又怕瓊樓玉宇太高,自己經受不住那里的寒冷。蘇軾用明月、青天、宮闕、瓊樓、玉宇為覺醒的心靈設置出一個無邊而澄徹的空間,但他的心靈又不能完全脫離塵世而任意遨游,他充滿了矛盾和痛苦,害怕天上的理想境界會比地上的現實更加冷酷無情。于是,從疑惑與苦悶中產生出的強大慣性,很快地把振翅欲飛的心靈又強扭回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跌落在地的蘇軾不再去月宮了,在人間對月起舞、弄光戲影,不是一樣地歡快自由嗎? 這幾句,雖寥寥幾筆,但卻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詞人內心的苦悶與彷徨。一方面,他用“歸”字寫出了自己對明月的深深依戀,希望在浩瀚的青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另一方面,又用“恐”和“不勝寒”,吐露自己的猶豫和徘徊。最后,用“何似”一轉,跳出矛盾,使覺醒而超越的心靈又重返人間。
心靈既不再飛向遙遠的天空,就只能望月興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夜深了,清冷的月亮開始傾斜,它照遍了華麗的朱紅色樓閣,又低低地爬進了雕花的門窗,撩撥得孤獨的人兒難于安眠。月圓思親,詞人深盼人間的情意來溫暖他孤獨的心,然而現實中又時時有著離愁、處處有著別恨,即使在中秋月圓的夜晚,它也還要把親人們分離在天的一角。于是“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在埋怨的口吻、反詰的語氣中流露出自己強烈的思弟之情。天宮寒冷,人間寂寞,世上的人們究竟應走向何處呢?詞人在無可奈何之際只得求助于心靈的自慰: 人生總有悲哀與歡樂、離別與團圓;月亮也常現出陰暗和明朗、圓滿和損缺。而人的常聚、月的常圓是自古難全的,那就只希望彼此平安長久,能在千里之遙共賞明月、同寓思念吧!
這首詞寫了從覺醒、苦悶到回歸的情感三部曲,既是蘇軾一生歷程的縮影,也是整個后期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心靈發展軌跡的概括,同時還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小巧玲瓏的樣本。正由于此,它才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誠如胡仔所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上一篇:小說·施耐庵小說《水滸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陳亮詞《水調歌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