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賀新郎》辛棄疾
辛棄疾
別茂嘉十二弟①。 鵜鴂杜鵑實兩種,見《離騷補注》②。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③。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④,更長門翠輦辭金闕⑤。看燕燕,送歸妾⑥。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⑦。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⑧。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注釋 ①茂嘉:稼軒族弟。 ②“鵜鴂(tíjué)”二句:宋人洪興祖《離騷補注》言鵜鴂、杜鵑為二物。 ③“啼到”二句:《廣韻》稱鵜鴂“春分鳴則眾芳生,秋分鳴則眾芳歇”。 歇,花謝。 ④“馬上”句:用漢王昭君出塞事。 王昭君是漢元帝后宮女,因和親賜嫁呼韓單于,遠離故國。李商隱《王昭君》:“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⑤長門:漢武帝陳皇后失寵后幽居長門宮,后以“長門”泛指失寵后妃所居之地。翠輦(niǎn):用翠羽裝飾的宮車。金闕(què):富麗的宮殿。⑥“看燕燕”句:《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毛傳》認為此詩是衛莊姜送歸妾。⑦“將軍”三句:漢武帝時的名將李陵數次與匈奴交戰建功,但最終在一次戰役中兵敗投降匈奴,故曰身名裂。李陵有《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又,《漢書·蘇武傳》載李陵送別語:“異域之人,一別長絕。”河梁,河上的橋。故人,指蘇武,漢武帝時奉命出使匈奴,羈留北地多年而不降,最終返漢。⑧“易水”三句:據《史記·刺客列傳》戰國燕太子丹派荊軻出使秦國,伺機刺殺秦王。臨行前,眾人皆白衣素服相送于易水上,高漸離擊筑奏樂,荊軻和樂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聞者無不動客。
鑒賞 本詞作于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到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辛棄疾罷居江西上饒瓢泉期間。詞序提到的“茂嘉”是稼軒的族弟,生平不詳,張惠言《詞選》從詞中文句推測茂嘉是以罪謫徙。辛棄疾同期另有一首《永遇樂》(烈日秋霜),詞中有“付君此事,從今直上,休憶對床風雨”諸句,罪謫之說恐不能成立。
這首詞的寫作手法特別,它的藝術成就曾被認為達到了“稼軒詞之冠”的高度。主要的特色在于辛棄疾將“賦”的寫法引入詞中,以詞的聲韻體式規約賦,又以賦的成法特征挑戰詞的限制。
先從結構上看。詞作可以看成一個環形結構,亦可以說由三個部分構成。以三種“啼鳥”——鵜鴂、鷓鴣、杜鵑開頭,最后仍以“啼鳥”結尾,中間羅列了一系列與離別相關的典故。第一部分從開頭到“人間離別”,第二部分從“馬上琵琶”到“悲歌未徹”。形式上的上下片界限出現在第二部分中間,從意義結構來看,它并不是詞的主要分界限。一般認為,這首詞是一氣直下,打通上下兩片的。當然,上下片之間的停頓可以看作對四個典故進行劃分的二級分界限。比較直觀地看,前兩個典故是女子的故事,后兩個是男子的。周濟的《宋四家詞選》不同于“冶前后遍為一爐”的看法,他創造性地闡釋了上下片的不同主題:“上片,北都舊恨。下片,南渡新恨。”
詞的主題是離別,寫法是“以賦為詞”,這就自然而然地讓人聯想到江淹的名篇《別賦》,《別賦》開篇的“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語出驚人,直擊出題;稼軒此詞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算未抵、人間離別”同樣勢大力沉,點明中心。梁啟超指出:“《賀新郎》調以第四韻之單句為全首筋節,如此句最可學。”(《藝蘅館詞選》丙卷引)所謂“筋節”不僅道出它在思想感情上的中心地位,而且啟發我們留意它在詞作結構中的意義。它是從“啼鳥”到人的過渡,開啟了下面一連串苦恨連綿無重數的“人間離別”的歷史實例。《別賦》的主體部分亦是對種種離別的鋪陳,結尾則概括性地指出“別方不定,別理千名”,無人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這首詞結尾的“如許恨”也是概括,巧妙的是作者依托“啼鳥”更加含蓄地表達了別恨之深切,并且使全詞結構嚴密。
此詞不僅章法奇絕,事與物的選擇亦獨具匠心,一系列都與離別相關而又同中見異的事物次遞將別恨推向高峰。 鵜鴂、鷓鴣與杜鵑看似簡單羅列,實際不僅暗示了作為本詞寫作背景的離別事件發生的時間,而且蘊涵著不同層次的離別情緒。 鵜鴂的鳴叫時間是五月,暗合了后面的“春歸”“芳菲歇”,在這之前,鷓鴣和杜鵑你方唱罷我登場般的啼鳴已令人情難以堪。據說,鷓鴣的鳴叫聲類似“行不得也”,杜鵑的則是“不如歸去”,情緒上逐步升級。但啼鳥的鳴聲再苦也不及人間的別離之苦,昭君辭漢、莊姜送戴媯、李陵別蘇武、易水送荊軻等離別故事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將它們高密度地整合到一起,進行富于畫面感的描述,從而渲染出彌漫古今的離別氛圍則是詞人的藝術獨創。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不是把大量的典故擠塞進詞作中,而是在無形中開拓了詞的空間,信息量雖大卻不給人窒息感。“用語無倫次之堆壘法。于極倔強中顯出極嫵媚。《三百篇》《楚辭》以后,敢用此法者,唯稼軒此詞云。”(梁啟勛《詞學》下編)堆砌是事實,但筆法之搖曳在堆砌中創造出了嫵媚。
唐人有一種“賦得體”,如李商隱詠“淚”之七律,前面列舉古人揮淚六事,到結尾兩句才道破送別之意,稼軒此詞有“賦得體”的特征,分述前人故事后強化中心思想,不同的是他在第一部分就點明了離別之意。(劉珺珺)
寒鴉圖 【宋】 佚名 遼寧省博物館藏
集評 清·陳廷焯:“稼軒詞,自以《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一篇為冠。沉郁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白雨齋詞話》卷一)
王國維:“稼軒《賀新郎》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于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后人不能學也。”(《人間詞話》)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賀新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賀新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