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賀新郎》辛棄疾
辛棄疾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云①,水聲山色,竟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②,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③。
甚矣吾衰矣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⑤,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⑥。我見青山多嫵媚⑦,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里⑧。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⑨。江左沉酣求名者⑩,豈識濁醪妙理(11)。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12)。知我者,二三子(13)。
青園圖 【明】沈周 遼寧旅順博物館藏
注釋 ①停云:指停云堂。②意:料想。援例:援引前例。③“庶幾”句:晉陶淵明有《停云》詩,自謂是“思親友”之作。庶幾,差不多。④“甚矣”句:我已經很衰老了。《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⑤“白發”句:化用唐李白《秋浦歌》詩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⑥“問何物”句:《世說新語·寵禮》稱王珣、郗超并有奇才,被大司馬桓溫所賞識,荊州時語謂此二人“能令公喜,能令公怒”。⑦“我見”句:青山在我眼中秀麗美好。借用唐太宗稱贊魏徵語:“人言徵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新唐書·魏徵傳》)⑧“一尊”句:化用陶淵明《停云》詩:“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尊,酒杯。搔首,撓頭。⑨“想淵明”二句:見注③。⑩“江左”句:東晉南朝的江左名士醉酒求名。蘇軾《和陶淵明飲酒》詩:“江左風流人,醉中亦求名。”江左:長江下游以東地區,東晉、南朝偏安之地。沉酣,醉酒。(11)濁醪妙理:唐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詩:“濁醪有妙理,庶用慰沈浮。”濁醪(láo),濁酒。(12)“不恨”二句:《南史·張融傳》載張融嘆云:“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13)二三子:孔子對學生的稱謂,這里指極少數的幾個知心朋友。
鑒賞 宋寧宗慶元初,辛棄疾在帶湖舊居被火焚毀后徙居鉛山期思渡的瓢泉別墅。閑居無事的他為邑中的園、亭一一賦詞,集中共有五首《賀新郎》吟詠鉛山園亭,包括東山園小魯亭、悠然閣、用山園、積翠巖等。本詞為停云堂而作,亦是其中一首。詞序言“欲援例者”,所援之例即以《賀新郎》詞賦園亭之例。稼軒詞喜歡賦予自然景物以主體地位,不寫人對景物的感受,而是以擬人的手法寫它們的“主動”行為。這里寫停云堂外的水聲山色來取悅于我,想要效仿前例,作為觀景與賦詞的主體的詞人倒顯得被動了。
陶淵明有《停云》詩,自謂是思親友之作,稼軒這闋“停云詞”亦是以思親友起意,因思親友而自悲身世,繼而以青山為知己排遣愁悶,下片則由悲愁轉向憤世嫉俗。開篇感嘆自己的衰老,詞人不止一次地借用孔子的“甚矣吾衰矣”的感嘆開篇,孔子說自己“不復夢見周公”實是慨嘆道之不行,稼軒取其字面的衰老之意的同時,亦暗用了他的深層涵義。上片的前半部分皆是傷老之辭。垂垂老矣,長日閑居,思平生交游,不知而今還剩下幾人。交游的零落不僅因為歲月的無情,也因為世態的炎涼,如今閑居野處,是最需要知交相伴左右的時候,卻只能顧影自憐。一個“恨”字飽含憤懣和悲涼,不平之意溢于言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詞人以白發三千喻愁,“空”字表達“旌旗未卷頭先白”之憾,加強了悲劇意味。在“三千”和“萬”兩個夸張的虛數之間穿插了“一笑”,是舉重若輕的態度,人間無盡的憂愁、紛擾都以一笑帶過,既是瀟灑,也是看破世事后的虛無。《世說新語》說王珣、郗超并有奇才,被大司馬桓溫所賞識,有能力令桓公喜令桓公怒。稼軒在“一笑”之后自然化用此典,用一個問句表達疑問之中的否定,否定之中的肯定。他的《念奴嬌》(近來何處)開頭就說:“近來何處,有吾愁、何處還知吾樂。”在歷盡滄桑之后已經不因外物而愁而樂,這是否定,而上片后半部分對“我”與青山的關系的描繪又分明是在肯定青山就是能令“我”喜的知己,他認為青山與自己在情感與外形氣質上都有相似之處。人與山互相引為知己的情況在稼軒詞中屢見不鮮,比如《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說青山“為我歸來嫵媚生”,《生查子·獨游西巖》說青山“招我溪邊住”,還有“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等等。獨立不阿、品性清高的青山與傲俗的高士間有一種惺惺相惜的關系,本詞更是在人與山的關系上大做文章,人與山彼此都能發現對方的嫵媚。“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獨坐敬亭山》詩中的名句,稼軒進一步將“不厭”發展到了“嫵媚”,把君子的“樂山”與山水詩中的山水“媚人”結合了起來,言下對與青山的知己關系充滿自信。
過片試圖恢復陶淵明寫作《停云》詩時的意境:“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如詞序所言,這是“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以下,由淵明而引出憤世嫉俗之意,情緒陡然激烈。淵明當年不甘折腰向小人而歸隱田園,以詩酒為伴,他的沉酣是真性情,而南朝的那些縱酒放浪的所謂的江左名士的沉酣其實是懷著功利目的的,所以他們根本無法體味出酒中的妙理,詞作借對虛偽的江左名士的揭露影射南宋那些附庸風雅的虛偽的士大夫。身邊充塞著不思救國的庸懦之輩,令詞人氣悶不已,于是他不禁大聲疾呼,呼喚風云激蕩的豪情,渴望像漢高祖那樣建功立業,“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還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長期壓抑在心中的豪情在狂叫中釋放,然而身邊沒有回響,而古人又無以得見自己的豪情壯志,缺少知己的苦悶可以想見。
岳飛的孫子岳珂在他的筆記《程史》中記載,稼軒對這首詞特別得意,經常自己吟誦其中的警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和“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吟到這里,便“拊髀自笑”。(劉珺珺)
集評 宋·岳珂:“前篇(指本詞)豪視一世,獨首尾兩腔,警語差相似。”(《程史》卷三)
鏈接 辛棄疾詞的一個重要創作特征——以文為詞。辛棄疾常以寫散文之法作詞,他在蘇軾詞革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以文為詞”,具體表現為多用散文議論法、散文句式、經史子集語匯和典故等等。辛棄疾急于以詞服務于抗金斗爭,需要在詞中更為明白曉暢地抒發情感、表明政治主張,故又一次變革作詞法,這種創作方法,深深影響了“辛派愛國詞人”。其末流則失之粗嚎叫囂,因此失去詩詞的韻味。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賀新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賀新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