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驚戎塞,豺狼犯帝畿。川原無稼穡,日月翳光輝。里社枌榆毀,宮城騎吏非。群生被慘毒,雜虜耀輕肥。多士從芳餌,唯君識禍機。心同合浦葉,命寄首陽薇(四語頓挫淋漓,可云居要)。恥作纖鱗喣,方隨高鳥飛(方落到出賊庭)。山經商嶺出,水泛漢池歸(是遠出賊庭)。離別霜凝鬢,逢迎淚迸衣(再落到相逢)。京華長路絕,江海故人稀(是江外相逢)。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至此又嘆美博士,用收足相逢情事)。只應窮野外,耕種且相依。
詞達理舉,是為杰作。
【箋釋】
[太常] 秦置奉常,漢景帝六年(前151)更名太常,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歷代因之,則為專掌祭祀禮樂之官。北魏稱太常卿,北齊稱太常寺卿,北周稱大宗伯,隋至清皆稱太常寺卿。《唐六典》卷一四“太常寺”:“太常博士四人,從七品上。”“太常博士,掌辨五禮之儀式,奉先王之法制;適變隨時而損益焉。凡大祭祀及有大禮,則與太常卿以導贊其儀。凡王公已上擬謚,皆跡其功德而為之褒貶。無爵稱子,養德丘園,聲實明著,則謚曰先生。大行則大名,小行則小名之。若小祀及公卿大夫有嘉禮,亦命謁者以贊相焉。” 魏博士,不詳。
[豺狼] 豺狼喻安史之逆賊。李白《古風》其十九:“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帝畿,猶京畿。指京都或京都及其附近地區。班固《西都賦》:“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唐杜審言《贈蘇味道》:“輿駕還京邑,朋游滿帝畿。”
[里社] 古代里中祭祀土地神的處所。《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民里社,各自財以祠。”漢蔡邕《獨斷》卷上:“大夫不得特立社,與民族居,百姓已上則共一社,今之里社是也。”后亦借指鄉里。 枌榆,木名。《說文·木部》:“枌,榆也。”段玉裁注:“各本少‘枌’,淺人以為復字而誤刪之。枌榆者,榆之一種。”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高祖王關中,太上皇思東歸,故象舊里,制茲新邑,立城邑,樹枌榆,令街庭若一。”
[雜虜] 舊時對邊疆少數民族的蔑稱。《三國志·魏書·曹爽傳》“夷三族”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其在并州,名為驕豪。時雜虜數為暴,害吏民。”唐皎然《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三軍成父子,雜虜避封疆。”此處指擾亂中原的叛軍。
[芳餌] 魚鉤上芳香的誘餌。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臣聞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泉之魚,死于芳餌。”曹植《七啟》:“芳餌沈水,輕繳弋飛。”權德輿《郊居歲暮因書所懷》:“求譽觀朵頤,危身陷芳餌。紛吾守孤直,世業常恐墜。”
[禍機] 亦作“禍幾”。指隱伏待發之禍患。《文選·鮑照〈苦熱行〉》:“生軀蹈死地,昌志登禍機。”李善注:“《莊子》曰:‘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司馬彪曰:‘言生以是非臧否交接,則禍敗之來若機栝之發。’班固《漢書》述曰:‘禍如發機。’”唐崔櫓《華清宮》其二:“障掩金雞蓄禍機,翠環西拂蜀云飛。”
[合浦葉] 《丹鉛總錄》卷四“合浦葉”:“劉欣期《交州記》云:‘合浦東百里有一杉樹,葉落隨風入洛陽城內。漢時有善相者說:“此休征,當出王者。”特遣人伐樹。’庾信詩:‘傳聞合浦葉,遠向洛陽飛。’吳均詩:‘三秋合浦葉,九月洞庭枝。’薛道衡《吳趨行》:‘杉葉朝飛向京洛,文魚夜過歷吳洲。’皇甫冉詩:‘心隨合浦葉,命寄首陽薇。’”合浦,古郡名。漢置,郡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東北,縣東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龍城,以產珍珠著名。
[首陽薇] 首陽,一稱雷首山,相傳為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詩經·唐風·采苓》:“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毛傳:“首陽,山名也。”《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按,首陽山在今何地,舊說不一。《論語》何晏集解引漢馬融曰:“首陽山在河東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蒲坂故城,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南。陶淵明《擬古》:“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
[纖鱗喣] 纖鱗,魚。《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呴,呵氣。此處謂處于危境而自保。
[商嶺] 即商山。《太平寰宇記》卷“商州上洛縣”:“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稱楚山。皇甫謐《高士傳》:‘四皓皆河內軹人,或在汲,一曰東園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綺里季,四曰夏黃公,修道潔已,非義不為。始皇時,秦政方虐,四士避世于商山,作歌曰:英英高山,深谷逶迤。華華紫芝,可以療饑。唐虞時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而屈人,不如貧賤之肆志。乃共入商嶺上洛,隱居地胏山,以待天下安定。”
[京華] 京城之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匯集之地,故稱。郭璞《游仙詩》其一:“京華游俠窟,山林隱遯棲。”張九齡《上封事》:“京華之地,衣冠所聚。”
[秉節] 堅守節操。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碧流素手,縈彼潺湲。求思不可,秉節而存。”
[求仁] 《論語·述而》:“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上一篇:《送從弟豫貶遠州》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奉和獨孤中丞游法華寺》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