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漢宮春》辛棄疾
辛棄疾
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①。無端風雨②,未肯收盡馀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③。渾未辦④、黃柑薦酒⑤,更傳青韭堆盤⑥。
卻笑東風從此⑦,便薰梅染柳⑧,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⑨。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⑩。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注釋 ①春幡:參見本詞鏈接。②無端:沒來由的。③西園:供皇帝游獵的場所,因其地處京城西郊,故稱西園。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亦稱西園。④渾:全,都。⑤黃柑薦酒:以黃柑所釀的酒來進酒。蘇軾《洞庭春色詩序》:“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謂之洞庭春色。”⑥青韭堆盤:把韭菜等裝到盤里。《本草綱目 ·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⑦東風:指春風。⑧薰梅染柳:指春風催生了梅、柳。唐李賀《瑤華樂》詩:“薰梅染柳將贈君。”⑨朱顏:青春的顏面。⑩“清愁”二句:謂清愁綿綿不絕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戰國策·齊策》:“秦昭王嘗遣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錐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
鑒賞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未幾,率部歸耿京起義軍,并力勸耿京歸宋。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系起義軍的南歸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的辛棄疾率領五十余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渡江獻俘行在,差江陰簽判。本詞正作于此時。韶華正茂的辛棄疾身處南方的大好春光中卻鋪展出滿地愁思,新景牽引舊恨,北客夢尋家國。
詞作開篇即點出立春之題。春歸大地,人間萬千景象不必悉數道來,只消追隨香塵看那美人頭上迎著東風、和著蓮步的彩色小幡便已春意盈懷。立春日將羅、絹或紙剪成長條狀懸戴頭上的迎春習俗可以追溯至漢代,《后漢書·禮儀志》:“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宋代此俗興盛,周密《武林舊事·立春》記載:“是日賜百官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馀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入謝。”然而春暖人間的亮色頃刻就被浸染余寒的風雨滌蕩,風聲雨味之中想起往昔的太平年歲里為立春精心預備的黃柑臘酒、青韭辛盤如今蹤影全無。不解人情的東風兀自渲染出一片姹紫嫣紅的自然界的升平景象,同時卻為人平添了白發愁思。忙處催花,閑處催人老,對自身和家國的愁思如無首無尾、無從破解的連環,扼住了明媚春光和少年意氣。
詞中夢到西園和先還北地的燕、雁前呼后應,皆為虛寫。春秋代序,它們可以自由沖破地域的障礙南來北往;人世紛繁,在國難之后遠離家園、被束縛于東南一隅的人們卻只能在茍安的氛圍里目送歸鴻。血氣方剛的詞人報國心切,在不念恢復、大鉤黨事的昏暗現實中醞釀出一股沉郁之氣,收入眼底的本是立春清景,而春光在愁腸中回轉,自胸中吐出后已然是一片風雨如晦,這首作者青年時代的作品愁情郁結,卻絲毫沒有少年人“為賦新詞強說愁”之感。
卓人月《古今詞統》評此詞曰:“燕、夢,奇。”所謂“奇”大抵是指燕夢從胸中幻化而出、無跡可求,卻又能在詞人眷念北方西園故地的思緒中體會出來。其實全作的虛化之奇又豈止一個燕夢,無端的風雨、忙里偷閑的東風、想象中的黃柑酒和青韭盤、可能先還的塞雁,無一不是虛實變幻、凌空下筆。(劉珺珺)
橙黃橘綠圖 【宋】 趙令穰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集評 清·周濟:“‘春幡’九字,情景已極不堪。燕子猶記年時好夢,黃柑青韭,極寫燕安鴆毒。換頭又提動黨禍,結用雁與燕激射,卻捎帶五國城舊恨。辛詞之怨,未有甚于此者。”(《宋四家詞選》)
梁啟勛:“詞題曰‘立春’,無甚本事,然可謂極回蕩之致。”(《詞學》下編)
鏈接 立春習俗。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歷正月初,陽歷的二月四日或五日,為冬至后的第四十六天,自先秦以來,一直受到特別的重視。統治者會在這天出東郊,舉行盛大的迎春典禮,以祈求豐年,獎勵農耕。立春民俗豐富多樣。自漢代始,立春之日,最高統治者除舉行盛大迎春典禮外,又有陳列土牛模型,以示時令的習俗。《后漢書·禮儀志》:“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春餅是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則號為春盤。春幡又稱春旗,古代立春之日,掛春幡于樹梢,或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
上一篇:《兩宋詞·陸游·漢宮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趙汝茪·漢宮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