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原中【1】,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2】,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3】。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4】。林盡水源【5】,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6】。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8】。阡陌交通【9】,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10】,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11】,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12】。便要還家【13】,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14】,咸來問訊【15】。自云先世避秦時亂【16】,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7】,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18】。問今是何世【19】,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20】,皆嘆惋。馀人各復延至其家【21】,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22】:“不足為外人道也。”【23】
既出,得其船,便于向路【24】,處處志之。及郡下【25】,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26】,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27】,高尚士也, 聞之,欣然規往【28】, 未果 【29】, 尋病終 【30】。后遂無問津者【31】。
【注釋】
【1】 太原: 晉孝武帝年號 (376——396)。
【2】 夾岸: 夾著小溪兩岸。
【3】 落英: 落花。一說“始花”, 初放的花朵。
【4】 欲窮其林: 要走到林子盡頭。
【5】 林盡水源: 到了小溪源頭, 桃林也走盡。
【6】 豁 (huo) 然: 敞開的樣子。
【7】 儼 (yan) 然: 引申為整齊的樣子。
【8】 屬: 類。
【9】 阡陌: 田間小路。
【10】 “其中”三句: 山里人也往來耕作, 也穿衣戴帽, 和外邊人完全一樣。
【11】 黃發: 老人頭發由白轉黃, 說明高壽, 這里代指老人。垂髫(tiao): 兒童垂發為飾叫髫, 這里代指兒童。
【12】 具: 全, 盡。
【13】 要: 同“邀”。
【14】 此人: 指漁人。
【15】 咸: 都。訊: 消息。
【16】 先世: 祖先。
【17】 絕境: 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18】 外人: 山外的人。
【19】 “問今”三句: 山里人問現在外面是什么朝代, 他們竟不知道有漢朝, 更不用說魏晉了。
【20】 “此人”句: 漁人把自己所聽說的自漢以至魏晉的歷史傳聞都一件件給他們講了。
【21】 延: 延請, 接納。
【22】 此中人: 指山里人。
【23】 “不足”句: (桃源情況) 不宜對山外的人說。
【24】 “便于”句: 便在當初來的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向, 原來。
【25】 “及郡下”三句: 到了武陵郡的郡衙, 就去拜見太守, 講述他進入桃源的經歷。
【26】 尋向所志: 尋找當初所作的標記。
【27】劉子驥:即劉驎之,字子驥,南陽人,是太元年間人,不愿做官,好游山澤。
【28】規往:計劃前往。
【29】未果:沒能實現。
【30】尋:不久。
【31】問津:詢問渡口,此指尋找桃源。
【賞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在距離現在一千六百年以前, 當時正是東晉王朝和劉宋王朝交替的時代,社會動亂,人民受著外族和統治階級的雙重壓迫,生活極端痛苦。因此,他幻想著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樂土,而《桃花源記》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一篇具有高度思想意義和社會意義的作品。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全文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是寫漁人發現桃花源的時間、經過和沿途所見的奇麗景色。
第二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寫漁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見所聞,以及和山里人接觸、交往的情況,這一段寫得十分細膩和逼真。
這一段的前半段寫的是桃花源的自然環境。武陵漁人在桃林的盡頭,發現一個山口,漁人進入山口,看見了一片平整開闊的土地,整齊的房屋和良田、美池、桑竹等等;接下去寫桃花源居民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寫他們和漁人的接觸、交往。在和漁人談話當中,交代了他們來到桃花源的時間和原因。還具體地寫了款待漁人的情景。
文章的末段寫漁人出山以后的事。說明了桃花源是一個虛無縹緲、在當時社會根本不可能找到的地方。
陶淵明在這篇只有三百多字的短文里,寫出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和現實社會完全對立的理想社會。這個社會是沒有戰亂的。桃花源里的人從秦朝的時候就到這里來避難,已經五六百年了。在這五六百年的時間里,世間不知發生了多少次戰爭,人民不知道遭受到多少次災難,而桃花源里的人連外面的改朝換代都不知道,當然更不知道世間人所遭到的痛苦了。桃花源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食其力,過著和平、寧靜的幸福生活。這在當時賦稅極為繁重的階級社會,真是農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桃花源里的風俗也是淳樸的,完全沒有人世間你欺我詐的情形,不要說他們彼此之間的平等相愛,就是來自世間的漁人,他們也把他當作自己人一樣“設酒殺雞作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和周到。這樣一個美好的社會,也正是當時長期戰亂、人剝削人、人和人的關系異常惡劣的現實社會對立面的反映。詩人代表著廣大農民樸素的思想和愿望,發出了人民的心聲。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 陶淵明還不可能知道怎樣把動亂、黑暗的現實社會改變為勞動人民的樂園, 所以他想象當中的桃花園, 還只不過是建筑在虛無縹緲中的“空中樓閣”。但是對于一個出身于封建階級的詩人說來, 這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
《桃花源記》之所以成為千古流傳的名篇, 還在于它有著強烈的藝術魅力。
陶淵明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他的詩作造詣很高。《桃花源記》就發揮了豐富的詩的想象力。詩人從和現實相反的方向去想象, 虛構了一個現實當中不可能找到的理想境界。詩人有意把桃花源寫得變幻莫測, 忽隱忽現。比如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故事假設在晉孝武帝太元年間, 這就使故事具有了傳說的性質, 因而無從查考; 而且寫漁人也是在不知不覺中踏上桃花源的路的, 這就更顯得桃花源是個神奇的地方。此外象“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的“忘”字,“忽逢桃花林”的“忽”字, 也都具有畫龍點睛之妙, 不但把這條通往桃花源的路點染得空靈剔透、飄忽不定, 而且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恍惚迷離的精神狀態, 也襯托得有聲有色。當漁人走出桃花源, 有意再去尋訪的時候, 就“遂迷, 不復得路”了, 瞬息之間,“桃花源”煙消云散, 杳然不知所往。這種來去無蹤, 神奇多變的描寫, 正好突出了桃花源的不同一般、高于現實的特性。
在這同時, 陶淵明也非常注意作品的真實感和說服力, 桃花源雖然是神奇莫測的, 但是它也使人覺得親切、實有和可信。詩人把這個理想的境界寫得是那樣逼真。比如: 漁人怎樣踏上通往桃花源的路, 怎樣發現了山口進入桃花源, 怎樣和山里人交往, 以至后來怎樣出山, 怎樣沿途標記等等, 寫得非常細致,而且是通過漁人的觀感來寫, 使人感到桃花源這個地方確乎存在。至于寫到桃花源里邊的情況, 就更顯得真實、親切, 令人神往。詩人寫了許多看來似平凡又不平凡的事物, 象田地、房屋等, 雖然山外也有, 但是這里是“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是“良田”、“美池”, 和山外荒涼破敗的景象完全不同; 這里是“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是“黃發垂髫, 并怡然自樂”,正好和外面處在重稅兵災壓迫下的農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此可見, 雖然桃花源里的一切, 是那樣平凡, 但卻使當時的農民可望而不可及。這種寫法就更加強了作品的令人向往和追求的效果。
《桃花源記》的語言也十分準確和精練。文章一開頭, 只用“晉太元中, 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這十九個字, 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 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 寫得層層深入, 次序井然, 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在這段文章里,還表現了詩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象寫山里人見到漁人,問他從何而來的時候,詩人沒有重復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只寫了“具答之”三個字,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第三段漁人見太守說起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詣太守,說如此”的“如此”兩個字,來概括漁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見聞。
陶淵明的語言風格,是非常樸素、自然的。他寫文章不重詞藻的華麗,不事雕琢,而是盡力做到樸素、自然、接近口語。但是我們讀他的作品,并不覺得單調乏味,而是感到詩意盎然,淳樸渾厚。蘇軾說他的作品“癯而實腴”,就是說他善于用樸素、清淡的外表來表現豐富的內容。而這一點也正是《桃花源記》的語言特色。
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陶淵明·桃花源①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