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元幹·水調(diào)歌頭》張元幹
張元幹
追 和
舉手釣鰲客①,削跡種瓜侯②。重來吳會三伏③,行見五湖秋④。耳畔風(fēng)波搖蕩,身外功名飄忽,何路射旄頭⑤。孤負男兒志,悵望故園愁。
夢中原,揮老淚,遍南州⑥。元龍湖海豪氣,百尺臥高樓⑦。短發(fā)霜黏兩鬢,清夜盆傾一雨,喜聽瓦鳴溝⑧。猶有壯心在,付與百川流。
注釋①釣鰲客:指李白。宋趙德麟《侯鯖錄》卷六:“李白開元中謁宰相,封一板,上題曰:‘海上釣鰲客李白。’”②種瓜侯:指蕭何。《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③吳會:即原吳縣。趙翼《陔馀叢考》卷二一:“西漢時,會稽郡治本在吳縣,時俗以郡縣連稱,故云吳會。”④五湖:晉張勃《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馀里,故以五湖為名。”虞翻《川志》又云:“太湖有五道口,則謂之五湖。”⑤旄頭:星名,一作髦頭,即昴宿。《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正義:“昴七星為髦頭……六星明與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搖動若跳躍者,胡兵大起。”此借指胡兵。⑥南州:泛指南方。⑦元龍:東漢陳登,字元龍。⑧瓦鳴溝:即瓦溝鳴。
鑒賞 本詞作于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秋,乃追和“同徐師川泛太湖舟中作”一詞。此時,張元幹已過花甲之齡,削秩除名,離開臨安后,他漫游至吳興、太湖一帶,作此篇以抒憤。
開篇即是典故。“釣鰲客”是李白的代稱,作者以之自比,顯示自己的抱負。“釣鰲”的出處,見于《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圣毒之,訴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母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shù)焉。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沉于大海,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因此后遂以“釣鱉”比喻豪邁之舉。張元幹早年就有凌云之志,他多次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并入李綱幕府,為抗金事業(yè)出謀劃策,激情飛揚,然而壯志未酬,即獲罪除名,只落得遺恨滿胸。
“削跡”即削職,“種瓜侯”運用了蕭何的典故,阮籍有“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詠懷詩》)之句,陶淵明也曾感嘆:“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飲酒》)“削跡”與“種瓜侯”連用,暗喻宦海浮沉,世事無常。作者想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卻被打擊、排擠,空有蕭何之才,徒有鴻鵠之志,終無可致之,一語涵蓋了眾多仁人志士的悲劇。
“重來”句寫作者故地重游。詞人從紹興元年辭官歸隱到這次吳縣重游,已有二十多個春秋,其間發(fā)生了太多的變故,即使行盡五湖也難以訴清。吳縣、太湖自古就以美麗、富饒聞名,此刻作者卻絲毫沒有興致去體味,沒有心緒去玩賞,有的只是滿腔的不平與怨懟,郁塞難排。風(fēng)聲在耳邊呼嘯、搖蕩,功名如浮塵搖落天地間,看似無謂,實則無奈。“何路射旄頭”極似李白的“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頭”(《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如果說李白想射的是安祿山叛軍,那作者的目標(biāo)就是猖獗的金兵,他們都豪情滿胸,“男兒志”飛揚,但是卻被朝廷“孤負”,被歲月蹉跎。遙望故園,繁華早已不見,山河破碎,條約已簽,一切已成定局,徒有愁緒和傷感。
百歲舊人談舊事 【清】 袁耀 清華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藏
下闋“夢中原”三句,強化了愛國主題,“揮老淚”又帶給人深深的心靈震撼。接著作者又引用“元龍湖海”的典故,表達自己的心志。相傳劉備與許汜共論天下英雄,許汜提到陳登時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又曰:“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劉備曰:“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dāng)于君語? 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三國志·魏書·陳登傳》)作者憂而為國的精神從未泯滅,昭昭之心,天地可鑒,這與那些奸佞之輩徹底劃清了界限。“短發(fā)霜黏兩鬢”是作者的自畫像,一個花甲老翁的形象躍然紙上,此時他正傾聽夜雨,雨點打在屋檐上,響聲清晰,“喜”字忽一轉(zhuǎn)折,將全詞的格調(diào)改變,作者的心情似乎漸入快意,但是仔細聆聽,他“喜”的并非是雨夜的詩情畫意,而是雨聲激蕩起的“壯心”猶在的豪情。“付與百川流”一語雙關(guān),既有壯志凌云的慷慨,亦含徒有豪邁的悲壯,耐人尋味。
這首《水調(diào)歌頭》寫得豪放開闊,語言剛健,感情渾厚,充滿了身世之痛和黍離之悲,深移人情。(張雅莉)
鏈接 宋代的城市建筑。宋代是我國古代城市建設(shè)日益成熟和高度發(fā)展時期。隨著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商業(yè)的繁榮,宋代城市建設(shè)發(fā)展很大,漢唐以來的里坊制被代之以街巷制,都城布局雖仍力求方整與對稱,但于建筑群布局方面也還是出現(xiàn)了新手法與新格局。北宋東京城和南宋臨安城可為宋代都城建筑的代表。
北宋東京城(今河南開封)是一座長方形都城。城南北略長,共分三重:皇城、里城(也稱內(nèi)城)和外城。皇城又名紫禁城,位于內(nèi)城中央。其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對稱的。內(nèi)城主要建筑為衙署、寺觀、王公貴族宅地和少量民宅、商店、作坊等。宮前御街很寬,兩旁置御廊,此對元、明、清等朝千步廊有明顯影響。外城主要建筑為街坊、軍營、倉庫、諸司、公廨及民房等。城中有四水(汴河、蔡河、五丈河、惠通河)貫都,成河渠與街道交叉格局。城中還建有望火樓等新型建筑,并出現(xiàn)商業(yè)街,打破了漢唐以來封閉的里坊制。街道也變窄,且密度增大,街巷間距變小。臨街建有酒樓、茶坊、飯店、醫(yī)鋪、戲館、瓦子等。街面繁華,夜市興旺。城防工程較之前代也更加嚴(yán)密,外城城壕寬十多丈,各城門均設(shè)甕城,跨河部位置鐵閘門,城墻堅固,還密設(shè)馬面、戰(zhàn)棚、女頭等防御建筑。整個東京城設(shè)計完善,建筑講究,充分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高超水平。
南宋臨安城(今浙江杭州)則為當(dāng)時四大海港之一。紹興八年(1138)南宋定都于此。宮城建于鳳凰山麓,方圓九里,建殿、樓、臺、堂、閣幾十座。城內(nèi)有一貫通南北的御道,長一萬三千余尺,寬二百步。此城結(jié)構(gòu)布局雖無東京宏偉,但總體布局細巧繁縟,店鋪林立,商業(yè)繁榮。全城東西狹,南北長,城二重。城內(nèi)有數(shù)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街道與河渠縱橫交錯。此間,房屋建筑由簡趨繁,從正方形、長方形平面布局發(fā)展為凸字形,進而發(fā)展為工字形、王字形等等。各種形式及各種用途的房屋建筑,高低錯落、起伏變化,使整座城市極富特色。
上一篇:《兩宋詞·王以寧·水調(diào)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袁去華·水調(diào)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