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鍇《項王祠》原文與賞析
李鍇
白蛇斷,烏騅窮, 海內莫敵隆準公。
百二小兒歌沛中,霸王汩沒三戶空。
眼中成敗勢即判,大王叱咤終英雄。
楚山沉沉壓祠宮,千秋伏臘猶鼓鐘。
鼉龍叫嘯寶劍血,草木慘澹云旗風。
乾坤失意丈夫淚,大江日落寒濤東。
項王祠,又名項王廟,項羽廟,西楚霸王靈祠。在安徽和縣烏江鎮東南一公里處的鳳凰山上。公元前220年楚漢相爭,霸王頂羽垓下大敗,突圍至此刎頸而亡,后人立祠廟于此。據祠額“西楚霸王靈祠”六字系唐少監李陽冰所篆,可推知此祠建在唐或唐前。唐以后屢經修葺和擴建,原有正殿、青龍宮、行宮等,共計九十九間半——因為正式帝王方可建百間皇祠,項羽只是個西楚霸王,終未成帝業,所以只能少半間了! 祠內有霸王、虞姬、范增等塑像,及鐘、鼎、匾、碑等文物。今僅存正殿三間及二廂和清同治、光緒年間碑二方。祠后有霸王衣冠塚,古松數百繞墓而生,日常怒濤洶涌,如大風雨至。祠前有楹聯一副曰:“司馬遷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 杜師雄真豪士,臨祠大哭,至今草木含余悲。”漢以后歷代文人如唐孟郊、杜牧,宋蘇舜欽、陸游等都有題詠,清人李鍇的《項王祠》 即系其一。
李鍇本清乾隆時人。其父即康熙時曾官湖廣總督,后升刑部侍郎的鯁臣李輝祖; 岳丈系太傅索額圖,權勢顯赫。李鍇不依仗親族權勢,當為官而辭官不就,卻偕妻子遠隱于盤山,買田豸峰之下,與山民一起躬耕,且著有《豸青山人集》、《南史稿》等,足見其英雄豪邁不同凡響。《項王祠》一詩,哀嘆悲悼,古樸沉郁,又足見其為詩古奧峭拔,自辟門徑之風。
《項王祠》是一首七言古詩,且一韻貫尾。這種形式有利于作者自由地抒發他對悲劇英雄楚霸王的慨嘆之情。從“白蛇斷”到“大王叱咤終英雄”,應當是第一個層次。作者根據《史記·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等記載和有關傳說,在對比中敘述了項羽失敗和劉邦成功的情景:“赤帝子”劉邦當年送役夫去酈山途中,乘醉斬殺了“白帝子”變化而成的擋道白蛇,加之有天子貴相: 隆準高鼻,美髯長頸,左大腿上還長著七十二顆黑痣……所以,經過反復鏖戰,終于打敗了“恨天無把,恨地無環”,叱咤一聲,“千人皆廢”,這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逼使他未完成楚地民謠“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預言,最后不得不在垓下大敗后,送掉烏騅馬,拋別美人虞姬,突圍至烏江而刎頸歿滅,失卻統一天下的機會; 然而劉邦當了皇帝后,錦衣還鄉,與故鄉沛縣和豐邑的鄉親闊飲樂會,又教一百二十名兒童和他一起高唱《大風歌》,免賦蠲役,極盡帝王勝利之樂! 但作者卻認為評判歷史人物不能只以“勝敗論英雄”: 雖然事實是劉邦勝而項王敗,但叱咤風云,武勇過人,使暴秦大勢崩頹的項羽,終久還是千古以來值得人們懷念和同情的失敗了的英雄人物,所以烏江畔鳳凰山上至今有他的祠廟,在接受著世世代代人們的奉祀和憑吊……。
從“楚山沉沉壓祠宮”到“大江日落寒濤東”,是第二個層次——是作者站在烏江鎮項王祠,借景引意,擬人抒情: 你看項王祠至今聳立在這古代屬于楚國的山川風物之中,周圍籠罩著一片愁云慘霧,使人看了倍覺心情沉重和壓抑; 好在千百年來,每逢夏季的“伏日”和冬季的“臘日”這樣重大節日,田家“烹羊炰羔,斗酒自勞”時,人們都忘不了來祭奠英雄項羽。聽,鐘鼓齊鳴,看,云旗飄飄,似乎連江水中“鼉龍” (即豬婆龍,鱷魚的一種; 傳說中不能與真龍抗衡的“豬龍”) 也為您的不幸自刎而悲號叫嘯,憤憤不已,楚山楚水的一草一木都為您的失敗而容顏慘淡! 面對此景此情,作者能向項羽這樣的失敗了的英雄說些什么呢?“天地間由于種種原因失意而不得志的大丈夫們的傷心淚,匯集在一起,猶如大江滾滾東去的寒濤,日夜奔流——歷史抹煞英雄成就豎子俗夫竟至是這樣的無情啊!”這種在情景交融中,以奇古清新的議論作結的藝術手法,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美”,讓人們去補充、想象、咀嚼、回味……
上一篇:鄧牧《雪竇游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俞大猷《題七星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