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曹植
高樹多悲風, 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 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 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 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 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 來下謝少年。
〔高樹二句〕喻環境之險惡?!怖麆Α秤鳈嗬!产_〕鷹類,比鷹小?!擦_家〕投羅捕雀的人?!采?shao)〕除。一作削?!材Α称冉?。
這是一首樂府詩,作者在詩中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全詩多用比喻,充滿了浪漫情調。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為了防止曹植和曹丕爭權,殺了曹植的主要羽翼楊修。次年曹丕即位,又殺了曹植的知交丁儀、丁廙。這首詩借少年拔劍捎羅網救雀的故事,寄寓了對友人遇害的同情以及力圖解救的心情,也表達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緒。
全詩可以分成兩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先從殘酷的社會現實入手。詩的開始兩句先用樹高風悲,海浪濤天的比喻來展現當時令人窒息的血腥氛圍。生動形象,內含十分豐富且起調高昂,一開始就造成一種氣勢,直逼人面。后兩句用“利劍”比作權勢,發出悲憤的喊聲:大權不在握,還交那么多朋友干什么!這兩句干凈利落,直陳胸臆,毫無躲閃和拖沓,顯示了作者心靈上深重的創傷和坦蕩的胸懷。四句一氣呵成,讀來鏗鏘有聲。這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也是當時人們都想說的話。作者以自然界的物與景作比,用意準確且詞采華麗。四句聲調抑揚起伏,讓人似乎能感到作者的呼吸與心跳。“風”用“悲”來修飾,似乎是因樹高的原因造成風的悲涼;波浪前冠上一個“揚”字,把海水也擬人化了,似乎滔天的大浪是因為海水自身的緣故。這兩個詞的運用就把這兩個本來就較為出色的比喻增添了新的內涵,讓讀者感到,這一切都是由人造成的,是由“利劍在掌”的人在人們的心理上打上了“風悲、海水揚”的印象。點鐵成金,出神入化。
后面八句是第二部分。作者塑造了一個少俠的形象,且以羅家比喻迫害者,以黃雀比喻受害者。語言輕松飄逸,對比鮮明。前四句寫黃雀遭害,羅家歡天喜地,少年見之悲哀。這一“喜”一“悲”就把當時人們的兩種心境生動地展現出來。作者用了兩個完全相同的格式,卻展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發人深省,促人深思。語句看似平談,卻于古拙之中見精巧,于平凡之中見高妙。后面四句寫黃雀得救。這四句可謂詩中的一片陽光,一陣春風。作者連用四個“飛”字形成頂真。語言之輕切、嬌柔溢于紙上。黃雀的善良,天真躍于筆端。一個“摩”字把黃雀得救時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黃雀的頑皮,作者的理想也盡藏于此字。
全詩的兩個部分,前面直抒胸臆,悲愴高昂,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后面以比喻寄其理想,活潑、飄逸,色彩明快。前后文氣貫通,煉字講究。人評其詩善用比喻,工于起調,善為警句,切中肯綮,令人嘆服。
上一篇:《重贈盧諶·晉·劉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金縷曲(其一)·清·顧貞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