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李憑箜篌引》原文|注釋|賞析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②,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③,李憑中國彈箜篌④。
昆山玉碎鳳凰叫⑤,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⑥,二十三絲動紫皇⑦。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人神山教神嫗⑧,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⑨,露腳斜飛濕寒兔。
·注 釋
①李憑:大約是當時以彈箜篌著名的梨園子弟。箜篌引:樂府詩舊題。箜篌,一種弦樂器。
②絲:指箜篌的弦。桐:指箜篌的身干。吳地以產(chǎn)絲著名,蜀中桐木宜為樂器。吳絲蜀桐,形容箜篌的精美。
③江娥:即“湘娥”,亦稱“湘妃”、“湘夫人”,傳說為舜之二妃。《博物志》:“舜崩,二妃以涕揮竹,竹盡斑”。素女:神話中的霜神。
④中國:即國中,此指京城長安。
⑤昆山:是產(chǎn)玉之地。
⑥十二門:據(jù)《三輔黃圖》,長安城共四面,每面三門,合計十二門。
⑦二十三絲:代指箜篌。箜篌有多種,有種名叫“豎箜篌”的,“體曲而長,二十有三弦”(《通典》)。動紫皇:感動天神。紫皇,天帝。
⑧神嫗(yu):傳說中善彈箜篌的仙人。
⑨吳質(zhì):疑即吳剛。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砍開的刀口隨砍隨合。吳剛因?qū)W仙有過,被貶令其伐樹。
·導讀入境
此詩大約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此詩是唐代詩人李賀聽李憑演奏箜篌曲后所寫下的感想。
在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國內(nèi)第一流的箜篌演奏家正在京城表演他的絕技。從那箜篌弦上流出的樂音,一下子飛上了高高的天空,竟使那飛動的秋云也凝而不流,頹然不能飛起,駐足聆聽。那奇妙的樂曲忽又變得低沉、凄惋,那如泣如訴的聲調(diào),竟使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愁情滿懷,潸然淚下。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嗚叫,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那曲盡其妙的箜篌聲,瞬間又哀婉動人,有如一朵朵不勝寒風而嗚咽悲訴的荷花。那晶瑩的露珠,不正是它的聲聲淚滴?瞬間,樂曲又歡快起來,仿佛是那高雅不凡的幽蘭在笑! 在那神奇的音樂中,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所消融。那美妙的樂曲,霎時又穿過天空飛向仙府,感動了天帝。樂曲致使正在補天的女媧娘娘聽得入了迷,竟忘了自己的職守,結(jié)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令老嫗為之感動不已。甚至連江河湖海中的老魚和瘦龍都不顧自己的年邁體弱,伴隨著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這奇美的音樂,竟使吳剛也中斷了他永不休止的勞作,倚著桂樹,久久立在那兒,意忘了睡覺。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地灑落在身上,把皮毛打濕,也不肯離去。
·賞 析
本詩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具有濃烈的浪漫氣息。詩人致力于把自己對箜篌聲的抽象感受,借助于聯(lián)想轉(zhuǎn)化為具體的物象。同時活用、暗用神話典故,根據(jù)音樂效果展開奇異的想象,從而創(chuàng)造出種種新奇的幻境。
詩人忽而天上,忽而地上,忽而長安城,忽而神仙府,任想象馳騁。香蘭之笑,冷氣之融,乃至于女媧、吳剛聽曲之入迷、老魚瘦蛟隨樂而起舞……想象如此奇特瑰麗,令人目不暇接,更使那美妙而無形的箜篌聲成為一個個可見可感的畫面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以聲喻樂,出神入化。詩篇中展現(xiàn)出的令讀者大開眼界的玉碎聲、鳳凰叫聲、芙蓉泣聲和香蘭笑聲,都恰到好處地描摹出李憑所彈奏的箜篌曲中流出的美妙旋律,堪為“以聲喻樂”的精妙之筆。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琵琶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用一連串現(xiàn)實生活中諸多物象發(fā)出的聲響喻寫過耳即逝的琵琶聲,把那忽強忽弱、忽急忽緩的旋律變化,描繪到了令人叫絕的境地。再如韓愈在《聽穎師彈琴》中把琴聲比作“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在表現(xiàn)手法上也與白居易的相類。掩卷沉思,以上所述幾位“大家”的摹聲寫樂章,確實給人留下了一種“百感交集”的特殊審美效果。
·思考題
聲音抽象難摹,這首詩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來描寫神奇的音樂境界的?
上一篇:郎士元《聽鄰家吹笙》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