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屈原九歌·河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與女游兮九河, 沖風起兮橫波。②
乘水車兮荷蓋, 駕兩龍兮驂螭。③
登昆侖兮四望, 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 惟極浦兮寤懷。④
魚鱗屋兮龍堂, 紫貝闕兮朱宮,
靈何為兮水中?⑤
乘白黿兮逐文魚, 與女游兮河之渚,
流澌紛兮將來下。⑥
子交手兮東行, 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 魚鄰鄰兮媵予。⑦
【注釋】 ①河伯:黃河之神。楚有祭河伯之俗,此篇即為巫師所演唱的祭祀河伯之歌。 ②女:通“汝”,指河伯。九河:黃河的總名。王逸注九河名稱為: 徒駭、 太史、 馬頰、 覆鬴、 胡蘇、 簡、 潔、 鉤磐、 鬲津。 ③驂 (can參): 四匹馬駕車, 中間兩匹稱“服”, 兩側的稱“驂”。此用作動詞, 即以螭為驂。螭 (chi吃):無角龍。 ④寤懷: 寤寐懷思,即日夜思念,極言思念之甚。 ⑤朱:通“珠”。 ⑥黿(yuan元):大鱉。文魚:有花紋的魚。渚(zhu 主):水中小塊陸地。流澌(si 斯):流水。⑦鄰鄰:眾多貌。媵(ying 應):古代給人陪嫁的女子。此用作動詞,即陪伴意。
【譯文】 我和你同游九曲黃河,一陣風卷過,中流橫起一道道浪波,你呀!河伯,乘的是能在水面行走的水車,車兒的車蓋呀,是散著香氣的芳荷。前面是兩匹青龍駕轅,旁邊有兩匹無角龍拉車,登上黃河源頭昆侖山呵!四處眺望,頓時神思飛揚呵!視野寬廣。日色漸漸將暮,我卻悵然忘歸,唯有遙遠的河岸令我忽生思念懷想。那魚鱗制作的屋呵,那龍鱗制作的堂。那紫貝制作的門樓,那珍珠制作的宮墻。河伯君呵!你為什么愛生活在水上? 乘著大白龜呵!在水中行,追著花紋魚呵!在浪里走。我和你呵,小島同游,黃河水呵!蕩著波兒流。 你和我呵!話別執手,我送君東行呵!在南邊的浦口。波濤滾滾呵!前來迎接,魚兒成列呵!一路伴游。
(王 洪譯)
【集評】 宋·朱熹:“舊說以為馮夷,其言荒誕,不可稽考,今闕之。大率謂黃河之神耳。”(《楚辭集注》卷二)
清·王夫之:“河伯,河神也。四瀆視諸侯,故稱伯。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昭王謂非其境內山川,弗祀焉。昭王能以禮正祀典,故已之。而楚固嘗祀之矣,民間亦相蒙僭祭,遙望而祀之。序所謂信鬼而好祠也。”(《楚辭通釋》卷二)
清·林云銘:“初吾求之而不遇,繼吾遇之而不留。不遇而遠望,何等艱阻,何等羨慕;不留而南歸,何等寂寞,何等悒怏。雖有許多層折,總是不得于人而求合于神,不得于境內而求合于境外。一片苦衷,惓惓不釋,以河為四瀆之長,必能默鑒也。”(《楚辭燈》卷二)
清·戴震:“《河伯》五章。河神也。《春秋傳》:‘楚昭王有疾。 卜曰,河為祟。王弗祭,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漳,楚之望也。不谷雖下德,河非所獲罪也。’孔子許為知天道,楚人不祭河,昭王之事是其證。屈原之歌河伯,歌辭但言相與游而已。蓋投汨羅之意已決,故曰‘靈何為兮水中’,亦以自謂也。又曰‘波來迎’、‘魚媵予’,自傷也。”(《屈原賦注·九歌》
清·陳沆:“‘圣人出,陰陽和。美人出,游九河。佳人來騑離哉何,駕六飛龍四時和。 君之臣明護不道, 佳人來騑離哉何。 美人哉, 宜天子。 甘星筮,樂甫始,勉美人子含四海。’箋曰:《楚辭·九歌》: ‘與女游兮九河,沖風起兮橫波。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蓋此詩所本也。”(《詩比興箋》卷一《鐃歌十八曲箋》)
【總案】 九曲黃河,濁浪滾滾,氣勢渾茫,然又狂暴不羈。古人既向往驚奇它的氣派,又擔心懼怕它的壞脾氣,因此,對它虔誠祈禱、頂禮膜拜,便成為當時盛行的風氣,即使黃河未流經其境內的楚國亦不能免。不過楚人(包括作者)畢竟沒有親睹過“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景象,沒有領教過黃水肆虐、泛濫成災的威風,對黃河缺乏具體而明確的印象,所以詩人只能借助于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思, 將筆觸集中在早已在民間普遍流傳的河伯娶婦的傳說上,借祭祀巫師之口,構思了主人公與河伯同游黃河的奇趣,表達了送美女以慰藉河伯狂暴之情的良好愿望。歷代論楚辭者對本詩中“女”、 “子”、“美人”等的指代對象有種種不同的解釋, 穿鑿者有之,深繹者亦有之。正如滔滔黃河,萬古不息,帶給人們永久的敬仰贊嘆,又引起人們反復的思索體味, 這正是本詩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沈時蓉)
上一篇:詩經《國風·周南·漢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衛風·河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