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歐陽修·朋黨論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①。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②; 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利祿也; 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③,偽也; 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④。舜佐堯⑤,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冶。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⑥,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書》 曰: “紂有臣億萬⑦,惟億萬心; 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后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⑧,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⑨,漢室大亂,后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⑩。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 “此輩清流,可投濁流(11)。”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 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 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12),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注釋】 ①朋黨: 舊指因相同的目的而結成的派系。幸: 希望。②道: 一定的政治主張或思想。③黨引: 勾結。④堯: 唐堯,也叫 “帝堯”。傳說古代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共工、驩兜 (huandou) 等四人: 指共工、驩兜、鯀 (gun)、三苗,是四個部落首領,被稱為“四兇”,后都被舜放逐。八元、八愷: 八元,傳說是上古高辛氏的八個有才能的臣子: 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八愷,傳說是上古高陽氏的八個有才能臣子: 蒼舒、 隤(tuiai)、梼戭 (chouyin)、 大臨、 尨 (mang) 降、庭堅、 仲容、 叔達。高辛氏,即帝嚳 (ku),傳說的古代部落首領。高陽氏,即顓頊 (zhuanxu),傳說的古代部落首領。元、愷,都是美稱,善良、能干的意思。⑤舜: 虞舜,也叫 “帝舜”。傳說古代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⑥皋 (gao)、夔 (kui)、稷(ji)、契(xie): 皋陶 (yao)、后夔、后稷、契,傳說是舜的賢臣,分別為刑法、音樂、農事和教育的長官。⑦《書》: 即 《尚書》,是上古時期文獻的匯編。紂 (zhou): 殷商末代帝王。⑧后漢獻帝: 指東漢最后一個皇帝。獻帝名劉協(xié),公元189年至220年在位。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 指史稱 “黨錮之禍”事。漢桓帝時,宦官專權,李膺、杜密、陳實等名士因反對宦官被誣告為營私結黨,被下獄。后獲赦免,但終身不得為官。到了漢靈帝時,大興黨獄,殺死陳蕃、李膺等一百多人,禁錮六七百人。文中說是漢獻帝時事,有誤。⑨黃巾賊起: 公元184年,張角兄弟數(shù)萬人起義,義軍頭裹黃巾以為標志,被稱作“黃巾軍”。“賊”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起義軍的污稱。⑩朋黨之論: 指唐朝穆宗至宣宗年間,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兩大官僚集團互相傾軋的斗爭,歷時四十余年,史稱“牛李黨爭”或 “朋黨之爭。”(11)此輩清流、可投濁流: 唐哀帝天佑二年 (905),重臣朱溫一夜間將大臣裴樞等三十多人殺死在白馬驛 (今河南洛陽附近)。謀士李振深恨官紳,向朱溫進言: “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 于是投尸于黃河。文中說是唐昭宗時事,有誤。(12)誚 (qiao): 譏笑。
【譯文】 我聽關于朋黨的說法,自古以來就有了,只希望君主能辨明他們是君子或是小人罷了。大致君子和君子是因為共同的道義結成朋黨的; 小人和小人是因為共同的私利結成朋黨的。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但是,我認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朋黨。這是什么緣故呢? 小人愛的是祿位和私利,貪圖的是財物。當他們的私利一致時,便暫時相互勾結結成朋黨,這種朋黨是假的; 等他們看到了利益時就搶先爭奪,有的時候沒有利益,也就交往疏遠,甚而會反過來相互殘害,即或是兄弟親戚,也不能互相保全。所以我認為小人沒有朋黨,他們暫時結成朋黨是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堅守的是道義,所實行的是忠誠信用,所珍惜的是名譽氣節(jié)。用這些來修養(yǎng)品德,便能道義一致而且相互得益; 用這些來從事國家大事,就能同心協(xié)力、通力合作; 自始至終一個樣,這就是君子的朋黨。因此作為君主,只應該退除小人的假朋黨,任用君子的真朋黨,就能使天下治理好。
唐堯時,小人共工、驩兜四個人結成一黨,君子八元、八愷十六個人結成一黨。舜輔佐唐堯,退除了四兇結成的小人朋黨,任用了八元、八愷結成的君子朋黨,唐堯的天下治理得非常好。到了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后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一齊在朝堂做官,互相尊重,互相謙讓,共二十二人結成一黨,舜都重用他們,天下也治理得非常好。
《尚書》上說: “商紂王有億萬個臣子,就有億萬條心; 周武王有三千個臣子,卻只有一顆心。” 商紂王時,億萬人各有異心,可以說沒有結成朋黨,商紂王卻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三千臣子結成了一個大朋黨,周朝卻因此興起了。東漢獻帝時,全部把天下的名臣逮捕囚禁起來,看成是黨人。等到黃巾軍起義,漢朝的天下大亂,這才后悔醒悟,把全部黨人都釋放出來,然而漢朝已經(jīng)無法挽救了。唐朝晚期,逐漸興起了朋黨的議論。到唐昭宗時,朱溫把朝廷的名士殺盡了,全部將尸體扔進了黃河,說: “這班人自稱 ‘清流’,可以投進 ‘濁流’。” 唐朝就因此滅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各懷異心不結成朋黨,沒有誰比得上商紂王; 能夠禁絕賢能的人結成朋黨,沒有誰比得上漢獻帝; 能夠殘殺 “清流” 結成的朋黨,沒有哪個朝代比得上唐昭宗時代,但是他們的國家都動亂滅亡了。互相尊重、互相謙讓而不自相疑忌,沒有誰比得上舜的二十二個臣子,舜也不疑心而且都重用他們,可是后代的人們不譏笑舜被二十二人結成的朋黨所欺騙,反而稱贊舜是聰明的圣人,因為他能夠明辨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時代,他國家的三千個臣子共同結成一個朋黨,自古以來結成朋黨的人之多、規(guī)模之大,沒有比得上周武王時期的。然而周朝卻因此而興起了,原因就在于賢能的人雖然很多卻還沒能滿足啊。
唉,歷史上興盛滅亡、安定動亂的事,做君主的,是可以用來借鑒的啊。
【鑒賞】 北宋仁宗時,以范仲淹、韓琦為首的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斗爭非常激烈。保守派以夏竦、呂夷簡為代表,不甘心失勢,大肆制造輿論,用 “朋黨”的罪名來誣陷打擊革新派人士; 歐陽修用《朋黨論》,針鋒相對地進行反擊。文章鮮明地提出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的論點,然后歷數(shù)不用君子之黨而遭到滅亡,用君子之黨而獲大治的事例,說明禁絕君子的朋黨是混亂亡國的愚蠢做法,以及君主要明辨賢愚。
文章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分,通過正反史事的對比,論辨剴切,有很強的說服力。
上一篇:《古文觀止·《禮記》·有子之言似夫子》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韓愈·雜說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