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岳飛·小重山》岳 飛
岳 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①。驚回千里夢②,已三更③。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④。白首為功名⑤。舊山松竹老,阻歸程⑥。欲將心事付瑤琴⑦。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花鳥圖(之一) 【清】 宋光寶 廣東省博物館藏
注釋 ①寒蛩(qióng):深秋的蟋蟀。②千里夢:夢中回到千里之外的中原。③已三更(gēng):指已經過了三更更鼓。三更時間約是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④朧:月微明。⑤白首:猶白發,此處指竭盡心力。⑥舊山:指丟失的舊河山。老:久等。歸程:回到家鄉。⑦瑤琴:玉裝飾的琴。
鑒賞 北宋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國都汴京,宋徽宗與宋欽宗被擄,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渡于臨安重建宋朝,是為南宋。紹興九年(1139),宋高宗趙構和秦檜與金朝達成和議,本詞當作于和議達成之后。“《話腴》曰:武穆(即岳飛)收復河南罷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約,難充溪壑之求。暫圖安而解倒懸,猶之可也。欲遠慮而尊中國,豈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指主和議者。”(清沈雄《古今詞話》上卷)岳飛自靖康元年加入抗金行列,到紹興九年,已是十四年之久。南宋朝廷執行對金主和的路線,使得主張積極抗金的岳飛遭受極大打擊,內心極其痛苦,本詞乃是他對此種復雜心緒的婉曲表達。
上闋寫作者夜晚心緒沉重難以入眠,獨自月下徘徊思索;下闋寫作者立志收復舊河山卻遇到阻攔,其用心難以為人所理解。山河飄搖,國家殘破,作者夙夜憂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卻不停地鳴叫,催逼著詞人心中的隱憂和悲憤,使克復中原的責任更加沉重,“驚”字充分表達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鳴叫中作者終夜難眠的情景。三更的更鼓已經過去了,千里中原故土淪陷的悲傷之情卻時時刻刻糾纏著他,作者愁緒繁重,感到前路漫漫而看不到方向。靜靜的夜里,獨自行走,月明清輝,凄迷切切,作者心事沉重而難以釋懷,愁緒紛繁而難以決斷。上闋用簡潔的語言和平淡的敘述質樸地展現出作者所面臨的困境,其簡潔有力、樸素真切的文風,確實展現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對的歷史情景的復雜性。
如此的苦悶和縈繞的心緒究竟因何緣故呢?下闋便婉曲地透露出作者的心事。“白首為功名”,作者竭盡心力,幾操心成白發,都只是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復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懷。然而,丟失的舊河山的松竹已經等待宋軍很久了,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轉戰努力,便是為了某一天的“歸程”,而到頭來卻得到一個宋金和議的結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壯志難酬,憂憤難平。宋朝皇帝趙構與秦檜力圖議和偏安,不迎回徽、欽二帝,國家遭受未有之變局,屈辱至此,大丈夫處當下之艱難,讓人何以入眠?“欲將心事付瑤琴”,無奈弦斷知音少,此處用春秋時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憤懣和無處言說的沉痛。
全詞所展現的沉郁悲愴情懷,節制而深層,憂思而壓抑。“至其《小重山》詞,則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國怕回首,而托諸驚夢;所愿不得償,則托諸空階明月;咎忠貞不見諒于當軸,致坐失機宜,而托諸瑤琴獨奏,賞音無人。蓋托體比興也”(詹安泰《詞學講義》),如此評斷,亦可謂知岳帥之良苦用心也。(張偉特)
鏈接 南宋浙派琴家的創始人——郭沔。郭沔(約1190-1260),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是南宋著名的古琴家,浙派的創始人。他曾收集、整理了許多古代的琴譜以及民間流傳的琴曲,并直接、間接培養了劉志方、楊纘、徐天民、毛敏仲等知名的古琴家,影響深遠。南宋末年,元兵侵入浙江,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遠望九嶷山被瀟湘之云所遮蔽,遂生滿眼風雨、國家將亡的感慨,作《瀟湘水云》《泛滄浪》等琴曲,以抒發內心對亡宋的眷戀之情,通過琴曲表達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感,這些作品都成為中國古琴藝術寶庫中的經典曲目。
南宋著名古琴家毛敏仲。毛敏仲,名遜,三衢(今浙江衢州)人。自幼好琴,研習“江西譜”,轉而彈奏郭沔的傳譜。曾與南宋時期的另一位著名琴家徐天民同為司農卿楊纘的門客,朝夕研討琴理,整理增刪琴曲,編訂了《紫霞洞琴譜》。譜中共計收錄曲操468首,惜今已佚。毛敏仲自己也創作了不少琴曲,代表作有:《樵歌》《漁歌》《山居吟》《列子御風》《禹會涂山》《莊周夢蝶》《幽人折桂》《佩蘭》等。
南宋著名古琴家徐天民。徐天民,名宇,號雪江、瓢翁。浙江嚴陵(今桐廬縣)人。初從劉志方學著名琴家郭沔的傳譜,后與另一位著名的古琴家毛敏仲同為司農卿楊纘的門客。他們在一起共同研討琴藝,整理、增刪琴曲,并據郭沔所藏的“閣譜”(即御用的琴譜)別撰《紫霞洞琴譜》十三卷,收錄曲操468首,是中國古代收錄最豐富的一部大型譜集,可惜今已不傳。徐天民的作品《澤畔吟》見收于《神奇秘譜》。自此之后,以徐天民和毛敏仲的“浙譜”逐漸取代了風靡一時的“江西譜”,形成影響深遠的“浙派”。徐天民的傳人頗多,其知名者有:元代著名琴家袁桷、金汝礪;徐氏祖孫四代中先后涌現出了徐秋山、徐曉山、徐和仲等著名的古琴大家,尤其是徐天民的曾孫徐和仲,在明初洪武年間的影響很大,弟子眾多,被后人推崇為“徐門正傳”。
宋代傳送御前公文最快的郵遞標志牌符——金字牌。金字牌應稱金字牌急腳遞或金字牌遞,規定日行五百里。神宗時始置,牌長尺余,朱漆,金字刻寫“御前文字,不得入鋪”八字,就是警戒鋪兵此專遞送皇帝的急件,只能用快馬接力傳送,公文不得入遞鋪停留,有違滯或延期者,要處以重罰。所以傳送時,“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馀里”。但由于當時各地的交通條件等種種原因,這規定的速度常常是達不到的。如宋孝宗時,王炎奏言:“行在至襄陽府三千一百里,合行六日二時,稽十日方至;荊南二千六百四十里,合行五日三時,稽九日方至,馀類此,不可悉陳”(《宋會要輯稿·方域十一》)。李心傳說,金字牌遞“自行在至成都,率十八日而至,蓋日行四百馀里”(《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九),這可能已是最快的速度。北宋末,由于金兵時在路上攔截,一度改用黃漆朱字牌。南宋初,復用朱漆金字牌。皇帝每每要通過金字牌遞指揮前線軍事,束縛將帥的行動,所以軍情緊急時,金字牌遞送御前急件的數量猛增,這實為荒唐的取敗之道。高宗迫令岳飛班師回朝,就連用十二道金字牌遞發班師詔。
上一篇:《兩宋詞·吳淑姬·小重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章良能·小重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