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吳淑姬·小重山》吳淑姬
吳淑姬
春 愁
謝了荼春事休。 無多花片子,綴枝頭。 庭槐影碎被風揉。鶯雖老,聲尚帶嬌羞。獨自倚妝樓。一川煙草浪,襯云浮。不如歸去下簾鉤。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榴花雙鶯圖 【明】 呂紀
南京博物院藏
鑒賞 春情閨愁這個主題曾被無數文人墨客演繹詮釋,但本詞仍有新穎之處,在詞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上片寫暮春之景,不寫滿地落紅,而寫枝頭殘花;不寫風雨摧花,而寫風拂槐影;不寫杜鵑啼血,而寫鶯聲猶嬌,新鮮別致,清麗可感。 “謝了荼春事休”,荼凋零,宣告春天結束。 可現在猶有“花片子,綴枝頭”,說明荼花還未落盡,也就蘊涵著春事將休未休。“花片子”運用口語,達到了雅俗的結合。花雖殘,仍“綴枝頭”;“鶯雖老”,“聲尚帶嬌羞”。這就暗示了女子的心情:雖然紅顏易逝,韶華不長,但她仍有幾分美麗,風韻猶存。然而“庭槐影碎被風揉”,表面寫槐影被風揉碎,實際寫春天終將隨風而去,恰似自己的芳華有一天終將消逝。
下片側重抒情。女子獨自倚樓是典型的相思圖景,范仲淹曾云“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自古憑欄多傷心,這番勸誡不是沒有道理的。她倚樓獨望,看到的卻是“一川煙草浪,襯云浮”。這兩句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川煙草,滿城風絮”(賀鑄《青玉案》)以及“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古詩十九首》)。滿眼所見,唯有無邊的煙草,濃濃的白云,襯托出歸路無際的傷感。“浪”字語出驚奇,蘊涵著煙草滾滾,遮蔽歸程之意。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九眉批云:“竹浪、柳浪、麥浪與草浪而四”,“草浪”是吳淑姬的獨創。“一川煙草浪”還一語雙關,除了指真實景致外,也比喻愁思恰如連天草浪,滾滾襲來,極為生動貼切。
“不如歸去下簾鉤”是女主人公暫時的解脫方法。她認為放下簾鉤,就能隔斷草浪,擋住愁潮。然而濃郁的愁思早已在心底綿延萬千,“不如”也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心兒小”,只因心中只盛一事——相思,別的都難以容下;心兒小,還源于愁緒多,越結越深,終難裝載。“愁”字在曲終透出,有畫龍點睛之妙,使通篇繚繞余音。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不從正面寫愁,卻從“舟”著眼,用以反襯愁重;本篇中吳淑姬先把愁比作“一川煙草浪”,極言愁多,再把它與“心兒小”作對比,從而產生強烈的反差效果,兩人手法不同,卻都裊娜別致、各盡風情。所以南宋黃昇評論:“淑姬女流中黠慧者,有詞五卷,名《陽春白雪》。佳處不減李易安也”(《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〇),這個評價是很公允的。
全詞語言通俗自然,感情真摯細膩,足顯風流別致。盡管作者在開篇極力表現樂觀的希望,但終掩蓋不了愁楚的結局。(張雅莉)
集評 清·沈雄:“嚴次山曰:‘吳淑姬《小重山》一闋,如怨如訴,自起自倒,誦之有難以為情者,匪真深于意態也。’”(《古今詞話·詞辨》上卷)
上一篇:《兩宋詞·李清照·小重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岳飛·小重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