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調歌頭》·無名氏
無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jīng)過。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云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雪浪,凈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厥淄鰸h,雙淚墮清波。
根據(jù)曾敏行《獨醒雜志》記載,宋高宗紹興年間有人在吳江長橋頭上題詞一首(即本詞),不寫姓名。以后這首詞傳入宮內,高宗派人大力查訪。秦檜請高宗降黃榜招請,可作者竟然不到。人們議論說,作者是隱士,不屑做官。秦檜請降黃榜,并非真心尋求,而是居心叵測。
太湖,在江蘇、浙江之間。漁蓑,漁釣之事,即隱居江上。銀,銀印。艾,如艾草船的綠色絲帶(用來拴印)。丘壑:山谷,泛指山水?!般y艾”兩句是說掌管印信本不是我的事(即無意仕途);想寄情山水,也因被瑣事耽誤而未能成行。三江,太湖支流有吳淞江、婁江、東江。挽天河,卷起天河之水(用以洗凈甲兵),暗指休戰(zhàn)。霄漢,高空(指朝廷)。
這首詞之所以受到統(tǒng)治者的注意和不滿,是由于其中洋溢著慷慨悲歌的愛國豪情,這對當時急于跟敵人議和的統(tǒng)治者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鞭撻與諷刺。據(jù)近人考證,疑此首為張元干的隱名。全詞慷慨悲壯,每一個字的后面都跳蕩著一顆被壓抑的愛國者之心。詞中不斷掀起波折,顯示國事不寧的情況下,個人身心無處寄寓的彷徨和苦悶。在千百年之后,讀之仍使人感動不已。
上一篇:方岳《水調歌頭》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水龍吟》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