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陶潛》鑒賞
陶潛(365—427)字淵明,一說名淵明,字元亮(傳為晉大司馬陶侃之曾孫)。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北)人。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后辭官隱居農(nóng)村。自41歲以后,一直依靠“躬耕自資”到老死,卒年六十有三,卒后朋友私謚“靖節(jié)”。不及百年,梁代蕭統(tǒng)首次替他編印全集,計7卷,又序傳誄為1卷,共8卷。古注本較好的有清人陶澍注的《靖節(jié)先生集》,還有今人逯欽立校注的《陶淵明集》。
陶潛不僅是晉代詩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同時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位大詩人。但在當(dāng)時(包括晉后的南朝),他都未得到應(yīng)有的地位。隨著時間的考驗,陶潛越來越為人們所賞識,自唐代以來終于確立了他在文學(xué)史上的崇高地位。然而,他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詩人?陶詩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思想精神?千百年來一直沒有真正理解過。對于陶潛及其詩歌的種種曲解,直到“五四”以后才得到糾正。最具代表性的評價就是魯迅,他在《而已集》中說:
陶潛之在晉末,是和孔融于漢末與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將近易代的時候。但他沒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 “田園詩人”的名稱。但《陶集》 里有《述酒》 一篇,是說當(dāng)時政治的。這里看來,可見他于世事也并沒有遺忘和冷淡,不過他的態(tài)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罷了。魯迅在《“題未定”草》(六)中又說:
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 “悠然見南山” 之外,也還有 “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之類的 “金剛怒目” 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 “猛志固常在” 和“悠然見南山” 的是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魯迅還說過:
陶潛正因為并非 “渾身 ‘靜穆’,所以他偉大”。
(《“題未定”草》) (七)
至于陶詩的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shù)風(fēng)格,情況比較復(fù)雜,難以三言兩語說清。但是,就其總的方面來說,似可這樣看:
在思想上,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因素,而積極方面是基本的。他的詩歌反映了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理想、高尚情操和守志不阿的優(yōu)秀品格;反映了他對污濁現(xiàn)實的憎惡和對淳樸田園生活的熱愛。這些都是十分可貴的,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但也流露了一些委順隨化、樂天安命和人生無常的消極思想,這表明詩人正受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我們當(dāng)然不能因此而酷求于古人。
在藝術(shù)上,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和很高的造詣,既有靜穆恬淡的一面,又有“金剛怒目”的一面,而且兩者往往相通,很好地構(gòu)成了陶詩統(tǒng)一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藝術(shù)方面對后世的影響,基本上都是積極的。我們說,這就是陶詩偉大之所在。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漢詩歌·樂府民歌·陌上桑》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