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落日镕金 李清照》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合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是元宵節有感而發的。寫這首詞的時候,北方已淪陷,李清照的父親和丈夫都已經去世,辛辛苦苦收集的堆滿十余間屋子的金石字畫、珍寶古玩和圖書,全部被金人付之一炬,她也逃難到南方,客居于臨安。昔日的幸福美滿,變成了今日的凄涼孤獨,一樁樁、一件件的巨大打擊,讓她意已灰、心已死,連極度的悲憤都轉入蒼涼平淡。
常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但有親可思尚是一種安慰。可怕可悲的是所思之人早已人鬼殊途,每逢佳節,不過徒增慨嘆。
在古代,整個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是元宵節。從正月初一開始,人們團聚祭祖、走親訪友,活動的范圍局限在家庭和鄉里。到正月十五這一天,才變成全社會的一種集體慶祝活動。據《東京夢華錄》《夢粱錄》《都城紀勝》《武林舊事》和《大宋宣和遺事》等書記載,這一天皇宮前都要搭鰲山燈棚,皇上親登彩樓,與民觀燈同樂。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門懸彩燈,爭奇斗勝,各種舞隊當街游行,大戶人家,置酒高會,笙歌嘹亮,真是火樹銀花,金吾不禁。
但是這一切,已經引不起落拓寂寞、形只影單的詞人的絲毫興趣。“落日镕金,暮云合璧”,賞燈夜游的歡樂熱鬧就要開始了。但詞人卻感慨“人在何處”。這里的“人”,也許是指的丈夫趙明誠。佳節又到了,可是你在哪里呢?也許是自傷,臨安雖然繁華,但是畢竟不是自己的家鄉。所以“染柳煙濃”也好,“吹梅笛怨”也好,晴也好,雨也好,都引不起她的興趣,連“酒朋詩侶”以“香車寶馬”相邀,她也拒絕了。
其實當年的元宵,不是這樣的。她回憶“中州盛日”,也就是北宋還沒有亡,丈夫還沒有死,家還沒有破,人還在汴梁的時候,與閨中密友一起,最喜歡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打扮得漂漂亮亮,穿上簇新的衣服,戴上首飾,出門去看燈,那是多么快樂的時光啊!但是作者筆鋒一轉,“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心力交瘁,哪里還有游賞的心情。只想把自己鎖閉起來,就在簾兒底下,聽別人笑語就行了。對比如此巨大,以往日的歡樂,襯托今日的落寞,藝術沖擊力非常強烈。
這首詞的語言非常淺顯,就像面對一個飽經滄桑的鄰家阿姨,促膝談心,聽她用極平常的語言,娓娓道來,引起我們深深的同情。張端義《貴耳集》說李清照“南渡以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云‘落日镕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煙綠,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氣象更好。后疊云‘于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皆以尋常語度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則難”,是看到了李清照這首詞的藝術特色的。
上一篇:《茅檐低小·辛棄疾》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霧失樓臺秦觀》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