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龍吟》·辛棄疾
辛棄疾
題雨巖。巖類今所畫觀音補陀。巖中有泉飛出,如風雨聲。
補陀大士虛空,翠巖誰記飛來處?蜂房萬點,似穿如礙,玲瓏窗戶。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又說春雷鼻息,是臥龍、彎環如許。不然應是:洞庭傳樂,湘靈來去。我意長松,倒生陰壑,細吟風雨。意茫茫未曉,只應白發,是開山祖。
這是宋詞藝苑中不多見的一首山水游記詞。詞作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通篇用一問一答、否定的肯定的句法,細致而又有氣勢地描繪了雨巖洞內壯麗的自然景色。
“補陀大士虛空,翠巖誰記飛來處?”這座“雨巖”溶洞,從它外形看,很像佛家所說的那位觀音大士,可是,她虛懷空闊,人們走進去,則別有洞天。接著,作者用密集的“蜂房”,玲瓏的“窗戶”,形容在溶巖洞內的所見;那喀斯特生成的石筍,有的垂掛半空“未落”,有的如“嶙峋”的“冰柱”,植入地面。同時,洞內還隱約可以聽到“遠處”有“濤聲”陣陣。地下還似有落花的香味,這是否就是當年武陵人發現的桃源路呢?
下片,作者描寫他洞中聽到的“濤聲”:那是春雷的滾滾響動吧,還是洞中蜷伏著“彎環如許”的臥龍?要不然,或許是黃帝在洞庭之野奏樂傳來的奏鳴曲,或是《楚辭》里描寫的那位湘夫人來到這兒翩然起舞?如果都不是的話,我想那就是在巖洞陰壑中生長著的萬頃長松,在風雨中吟詠了。
末尾,作者在歸結全篇的立意時,仰頭細看那嶙峋的冰柱,回答上片提出的問題:那開鑿這巨大溶洞的祖先,如今應已是白發蒼蒼了吧!
詞人運用神馳的想象,把游雨巖的所見所聞,刻畫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辛棄疾的山水詞章如這首《水龍吟》,不僅對自然觀察入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富于想象,賦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時又兼有磅礴的氣勢。這是在繼承前人藝術經驗的基礎上創制出來的。
上一篇:無名氏《水調歌頭》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芭蕉》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