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臨江仙①·晁補之》用韻和韓求仁南都留別
用韻和韓求仁南都留別
常記河陽花縣里②,恰如飯顆山逢③。春城何處滿絲桐④。綸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風。 重向梁王臺畔見⑤,黃花綠酒誰同⑥。新詩別后寄南鴻。回頭思照碧,人在白云中。
①臨江仙,詞牌名。 ②花縣,晉潘岳為河陽令時,令滿縣遍種桃花,人稱“河陽一縣花”。后遂以“花縣”為縣治的美稱。 ③飯顆山,相傳是唐代長安附近的一座山。 ④絲桐,古人削桐為琴練絲為弦,故稱。在此指樂曲。 ⑤梁王,指漢梁孝王劉武。 ⑥黃花,幾種開黃色花或黃花占優(yōu)勢菊科植物的任何一種。綠酒,美酒。
這是一首贈別詞。
詞的上片作者回憶過去。一個“常記”,既使我們看到了兩人之間的深情厚意,又把作者與朋友共同帶到了過去。記得那是在河陽花縣,你我二人,相識相知,談古論今。“春城何處滿絲桐。綸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風”。春城之中,絲桐之聲無處不在,先生的美名家喻戶曉。尤其是那頭戴綸巾、手持羽扇的優(yōu)雅風度,以及那滿腹經(jīng)綸、出口成章的才華更是讓人贊不絕口。此處用典,一是說二人談論歷史人物,二也是夸贊對方有歷史名人的風采。這就自然引出結句,“君有古人風”。
詞的下片作者設想今后。“重向梁王臺畔見,黃花綠酒誰同”,重登梁王臺,再擺花前酒,然而誰來與之同飲,誰又能與之同醉。“新詩別后寄南鴻”,分別之后,南鴻傳書,以慰我們的相思之情。“回頭思照碧,人在白云中”,聚也匆匆,散也匆匆。白云悠悠,那是君之為人,更是一片片我對君的思念之情。
綜觀全詞,語言清新,感情真摯。大量典故的使用,豐富、深化了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臨江仙,參見第73頁相關介紹。
●飯顆山,相傳是唐代長安附近的一座山。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白(李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于聲調俳優(yōu)哉!’故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李白與杜甫兩人在一塊午餐,李白要喝酒,杜甫急著吃飯,埋頭吃飯之際,一抬頭,雙方目光交匯,李白撲哧一笑:“越過飯粒的山頭看見了杜甫,大中午的還帶著一個斗笠,相別多日,請問為什么老兄越發(fā)消瘦了?大概是作詩作得太辛苦的緣故吧?”這里含有取笑杜甫拘束于詩律的意思。
●晁氏與蘇軾素有來往,而晁補之得到蘇軾的照顧最多。
蘇軾與晁補之的父親晁端友、叔父晁端彥、從弟晁說之、晁詠之、晁載之都熟識。蘇軾第一次任職杭州時,晁端友為杭州近郊之新城縣令,兩人時有往來,素相交好,蘇軾曾為晁端友的詩集寫《晁君成詩集引》推薦其詩,也曾在《答晁君成一首》的短箋中指出晁端友文章中的小誤差。晁端彥與蘇軾同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有同年之誼。他二人均反對新法,也都困頓于仕途。晁說之為晁端彥之子,蘇軾曾以著述科薦之,也曾為其《考牧圖》題詩。晁詠之曾師事蘇軾,《宋史》及《東都事略》都曾記載蘇軾見到晁詠之的詩文時,曾有“有才如此,獨不令一識面耶”之言。晁載之的作品曾因得蘇軾評論而獲益非淺。
晁補之于蘇軾杭州任內(nèi),持《七述》文拜謁蘇軾,得蘇軾贊賞,爾后得有機會與蘇軾唱和,并結交蘇門其他文人。元祐年間,蘇軾自黃州貶后返朝,遷翰林學士,晁補之有很多機會親炙蘇軾;其后,元祐六年(1091),晁補之任揚州通判。隔年,蘇軾知揚州,二人再有機會相處。蘇軾與晁補之的交往,對晁補之的一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贈別詩詞,有囑托關照,有同情贊譽,也有懷念勸諭。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這首詩為詩人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懷念李白而作。
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時值涼風乍起,景物蕭疏,悵望云天,此意如何?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看似不經(jīng)意的寒暄,反表現(xiàn)出最關切的心情。杜甫自身淪落,本不足慮,而關心李白遠過于自己。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鴻雁不到,江湖多險,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
對友人深沉的懷念,進而發(fā)為對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痛;“魑魅喜人過”,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共同命運,是對無數(shù)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此時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讒放逐、自沉汨羅的愛國詩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這位千載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點,所以詩人飛馳想象,遙想李白會向屈原的冤魂傾訴內(nèi)心的憤懣:“欲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前句,生動真實地表現(xiàn)了李白的內(nèi)心活動。最后一句,用一“贈”字,是想像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載同冤,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詩相贈以寄情。這一“贈”字之妙,使冤魂活現(xiàn)。此詩雖感情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一瀉千里地表達出來,而是千回百轉,縈繞心際。
兩首詩詞中都使用了鴻雁的意象。詩詞中作者們或以鴻雁指代書信,或托鴻雁傳書,抒思鄉(xiāng)懷親之情。“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詩人對友人的關切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情真意切。同時,鴻雁為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之情的觸發(fā)點,如劉禹錫《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再就是以鴻雁喻人生際遇、人生精神境界,如《詩經(jīng)·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該詩寫使臣行于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對古詩詞中的意象進行多維解讀,有助于進入詩歌的意境,深入品味詩中蘊涵的情感。
回頭思照碧,人在白云中。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上一篇:宋詞《臨江仙·劉學箕》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臨江仙·王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