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西城聽梁州曲二首》原文與賞析
李益
其一
行人夜上西城宿,聽唱梁州雙管逐。
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
其二
鴻雁新從北地來,聞聲一半卻飛回。
金河戍客腸應斷,更在秋風百尺臺。
這兩首詩,前一首是古絕,后一首是規范的近體絕句。兩首合為一組,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可能是詩人一種有意識的創造或探索。但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時,卻把兩首合而為一,作為七古,題也改為《夜上西城聽梁州》。今仍從《全唐詩》,作兩首。
這是詩人從軍塞北時,夜上西城所作。西城即西受降城的簡稱,該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梁州曲》即《涼州曲》,樂府《近代曲》名。原是涼州(州治在今甘肅武威)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以此調作歌詞,內容是描寫北方的塞上風光和戰爭情景,曲調悲涼。這首詩通過對在月下聽《梁州曲》的生動傳神的描寫,抒發了邊城征人凄涼、悲切的情懷,感人肺腑。
詩歌采用層層推進的手法,融情于景,以物相襯,把月下《梁州曲》的悲涼之情,一步一步地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先從自己寫起:“行人夜上西城宿,聽唱梁州雙管逐。”“行人”即使者,指詩人自己,他是暫時來西城的,晚上住宿在城上。異鄉獨宿,本有一種孤獨感,輾轉反側,難以入夢,此時忽聽得在“雙管” (古代吹奏樂器,又稱雙鳳管)的伴奏下,有人唱起高亢悲涼的《梁州曲》來。詩人受到感染,睡意頓消,他走上城頭一望,啊,“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空中一輪明亮的秋月,清冷的月光灑滿雄壯的關塞和起伏連綿的群山,那歌聲在群山中回蕩,好象山山嶺嶺都有人在唱《梁州曲》,此起彼伏,聲震霄漢,顯得格外宏大、悲壯和蒼涼。后兩句作者沒有寫到自已,但我們可以想見,在這樣悲壯的歌聲中,當此情景,詩人也會黯然傷懷的。在充滿激情的描寫中,詩人內心的激動也見于言外。這四句中間用《梁州曲》的歌聲和音樂聲過渡,把境界從“西城”的一隅,突然擴大到浩茫無際的關山,把詩境拓展到了廣遠遼闊的空間,在悲涼中透出磅礴的氣勢,顯現出豪壯的氣概。
接著,作者把“行人”的感覺傳遞給“鴻雁”: “鴻雁新從北地來,聞聲一半卻飛回。”在明朗的秋空中,一隊隊大雁正高興地從北方飛向南國的老家去,可是,當它們飛到西城聽到《梁州曲》時,才剛聽了一半,那悲涼的聲音就使它們傷懷無已,再也不能舉翅飛完遙遠的征程,只好飛回去。這兩句在前四句的基礎上又進了一層??磥砗孟鬅o理,但是,從情感邏輯上來推論,完全是符合詩中的主觀感情的,讀者似乎一點也不感到意外,這是無理中的有理。通過鴻雁的有力襯托,那月下悲涼的《梁州曲》,就顯得更加感傷無限了。
最后,作者經過“鴻雁”這個中介,把感覺最終傳遞給“戍客”(長年駐守的戍邊士卒): “金河戍客腸應斷,更在秋風百尺臺?!薄敖鸷印?,在今內蒙古黃河北岸烏梁素海以北,西城以東,這里是指西城一帶。詩人在城上眺望,看到那在凄緊秋風中高高屹立在山上的烽火臺,那駐守在上面的戍卒,他們聽到那悲涼、傷感的《梁州曲》,一定會比我、比鴻雁更加傷感的,將會柔腸寸斷,愁苦得要死,因為他們與家鄉遠隔千山萬水,駐守的時間又很長很長了啊!這是全詩的歸趣所在。詩人通過層層過渡、推進,把一層深似一層的悲傷,沉重地落在“秋風百尺臺”上的“戍客”身上,以表現赴邊士卒長年在邊地的無限思家之情和久居塞外的悲涼之意,詩行里回蕩著深切的同情。這里面,是否還隱含著作者反對唐王朝窮兵黷武,給人民造成災難而希望和平呢? 可以啟人深思。詩歌最后的“秋風百尺臺”,與篇首的“西城”遙相對應,詩人似乎在久久注目,想到自己不久就要走了,連鴻雁也飛去了,而那長年駐守、有家不能歸,在邊地嘗盡荒涼之苦的士卒,他們住在孤零零的烽火臺上,又將如何度日呢?不難想象,詩人思念及此,恐怕會灑下潸然的同情之淚的。詩歌的結尾,為讀者創造了特別鮮明的形象,留下了咀嚼不盡的情思。
這兩首詩乍看來似乎平淡無奇,但仔細玩索,在質樸的形式中,卻隱藏著獨特的手法,具有精嚴的結構、婉曲的詩思和充沛的激情,極其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赴邊士卒久戍思鄉的愁苦和詩人對他們的深切同情,也體現出作者嫻熟的技巧和高度的匠心。這兩首詩與他的名作《夜上受降城聞笛》、《從軍北征》等相比,也自有不可替代而值得認真玩味的特色。
上一篇:《杜審言·夏日過鄭七山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賀·夜坐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