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
“杜司勛” 指的是杜牧。杜牧(803——852)是晚唐著名的詩人,與李商隱齊名,被后世合稱為“小李杜”。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春天,三十七歲的李商隱在京兆府代理法曹參軍,與當時在長安任司勛員外郎的詩人杜牧相遇,之后,就寫了這首詩和《贈司勛杜十三員外》 詩,傾訴了對杜牧欽仰的感情,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同李商隱的其他一些七絕一樣,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敏銳的感受力,窈眇的遐想,含蓄的語言,創造出思致精妙、情愫幽隱的意境。
首句的 “高樓風雨” 用了 《詩經》 里的 《鄭風·風雨》 一章“風雨如晦”之意,象征了時局的昏暗,也點出了唐王朝的統治在飄搖動蕩之中?!案兴刮摹?是說因為想到杜牧的這些詩文而產生無窮的感慨。詩人于風雨如晦的時候登臨高樓,眼前凄迷昏暗的景色,使他情不能已,想到了國事家事的種種不如意處,百感交集,不覺心念一動,想起好友杜牧和他寫的一些憂時傷世的詩篇。
“短翼差池不及群” 是詩人的自況,也暗指杜牧。《詩經·鄴風·燕燕》說:“燕燕于飛,差池其羽?!薄安畛亍薄熬褪恰皡⒉睢钡囊馑?。鳥的翅膀既短小又參差不齊,自然趕不上同群。詩人在這里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說自己正象在風雨中的弱燕,翼短力薄,趕不上同群,也是說自己的才華遠遠不及杜牧,表達了對杜牧由衷的推崇和敬仰之情。
“刻意傷春復傷別” 是承上句極力推重杜牧的詩歌。所謂“刻意”,即“刻意求工”之意,就是指杜牧寫詩用神之專、詞工之精和運思寓意之深致。說杜牧曾凝神致志地寫下了 “傷春”、“傷別”的詩篇。如他寫有《惜春》詩:“春半年已除,其余強為有。即此醉殘花,便同嘗臘酒。悵望送春杯,殷勤掃花帚?!?又有《贈別》詩: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边@些詩寫得詞工意深,并非尋常的曠男怨女的相思離別,它傳達出了晚唐這一特定時代條件下受壓抑文人苦悶憂痛的心聲,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美學價值。因此,詩人李商隱情不自禁地吟詠道:“人間唯有杜司勛?!边@句話可以說是對杜牧詩歌的由衷的贊譽,也是對杜牧人格的熱烈的稱頌,同時,似乎也蘊含著詩人對晚唐詩壇寂寞、知音寥寥的無比深沉的慨嘆?!拔ㄓ小?兩字飽含著詩人的推重、欽仰之情。
詩意至此似乎已說盡。但正如葉燮 《原詩》 說的“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辭婉,可空百代,無其匹也”。細細品味,或者另有一番深意。
杜牧出身世家大族,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貴介公子,然而仕途卻一直并不得意。《舊唐書·杜牧傳》 說道:“牧之善屬文,嘗自負經緯方略,居下位,心常不樂。”從他的 《阿房宮賦》 以及一些詠史詩來看,他為人磊落而有奇才,其抱負也非一般意義上的“傷春”、“傷別”可以拘限,而此時此地卻“刻意” 為之,其中也隱隱有幾分悵惘與苦澀。他的那些“傷春”、“傷別”之情,聯系詩中的 “風雨”,似乎也包含著拋離家室,萍跡四方,寄人籬下,沉淪幕僚,有經邦濟世之抱負卻不得施展而發的浩嘆和苦悶。
這樣看來,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對杜牧的才華的贊賞,對其遭際的慰藉,還是蘊含著深刻的言外之意的。正如馮浩的注所說:“牧之奇才偉抱,回翔郡守,抑郁不平,此二章(指這首詩和《贈司勛杜十三員外》)深惜之而慰之也?!崩钌屉[之所以為此感慨萬端,是與他自己一生仕途不得志,滿腹經綸,絕世才華卻沉淪下僚的遭遇有關的。何焯評此詩云:“‘高樓風雨’、‘短翼差池’,義山本自傷春傷別,乃彌有感于司勛也?!笔堑?,風雨飄搖的時局,風雨如晦的局勢,詩人敏感到了這一切令人憂懼的情景,但是他的身份拘限了他的抱負,而杜牧也同樣是如此。于是乎在這首詩中,李商隱對杜牧傾注了無限深摯的感情。李商隱憐惜杜牧的才華,也是借杜牧來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慨;勸慰杜牧,也同樣是在勸慰自己。全詩深懷著詩人平生知己的深切共鳴之感。
上一篇:李商隱《李衛公》
下一篇: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