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趙鼎·雙翠羽》趙 鼎
趙 鼎
三月十三日夜飲南園作①。舊名念奴嬌。
小園曲徑,度疏林深處,幽蘭微馥②。竹塢無人雙翠羽③,飛觸珊珊寒玉④。更欲題詩,晚來孤興,卻恐傷幽獨。不如花下,一尊芳酒相屬⑤。慨念故國風流,楊花春夢短,黃粱初熟⑥。卷白千觴須勸我⑦,洗此胸中榮辱。醉揖南山⑧,一聲清嘯,休把離騷讀。遲留歸去,月明猶掛喬木。
注釋 ①南園:東郭南園的簡稱,位于江西宜豐縣南郊。②馥(fù):香氣。③竹塢(wù):竹林。塢,四面如屏的花木深處。④珊珊:象聲詞,指聲音清脆、舒緩。寒玉:玉質清涼。多用以比喻清冷雅潔的事物,如角枕、溪水、翠竹等。⑤相屬(zhǔ):相連。⑥黃粱初熟:出自唐沈既濟《枕中記》,比喻幻夢一場。黃粱,小米。⑦卷白:“卷白波”的省稱,古代酒令名。此處指酒。黃朝英云:“蓋白者,罰爵之名。飲有不盡者,則以此爵罰之……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緗素雜記》卷三)。觴(shāng):酒杯。⑧南山:終南山。
梅下橫琴圖 【元】 杜堇 上海博物館藏
鑒賞 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趙鼎任江西安撫大使,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在江西南園寫下此篇。南園由北宋元豐年間的蔡曾建造,蘇軾、蘇轍曾來此拜會,黃庭堅也多次做客此地,并寫下了《東郭居士南園記》,北宋著名詩僧惠洪有一首《秋千》詩題詠南園,后被南宋時人編入《千家詩》,風靡一時,南園由此更加知名。蔡曾是一位處士,精通詩書,卻隱居不仕,南園自異于一般庭園。
此篇是三月十三日夜飲之作,小園幽美恬靜,還飄蕩著淡淡的酒香,作者想在這里尋得心靈歸所,獲得一時解脫,但終罷不能。
“小園”三句從整體寫南園景象。疏林深處,曲徑通幽,蘭花始發,芳香清淡。“深”字寫出了小園的深邃,有幾分靜穆,“幽”“微”給人以恬淡、閑適之感,“蘭”是小園的謙謙君子。開篇就把讀者帶入一個優雅、別致的園林,情韻彌漫。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竹苑,無人來此,幽獨空寂,作者遂吟詠了一首《雙翠羽》,贈給這清新的竹塢,“飛觸珊珊寒玉”是心靈的節拍與寧謐的竹韻完美融合之聲,珊珊作響,仿佛高山流水,滌蕩微漣。“寒玉”代指翠竹,既有一種翠色欲滴的綠韻,又透露出一種清涼和高貴,自不是俗物,也許作者尋覓的心靈之所就是如此,籠罩著難以言傳的高緲風流。小園竹塢,不僅激發詞興,作者更想一氣呵成,再造俊麗詩篇。園林愈俏,詩詞愈秀,心情愈悲,沒有知音,無人欣賞,“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孤”“幽獨”才是作者心境的折射。作者層層鋪墊,轉折突然,使“美”和“愁”形成了鮮明對比,震撼人心。李白曾花下獨酌,并相邀明月,留下千古絕唱,“不如花下,一尊芳酒相屬”,正含此義,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舉杯消愁愁更愁。
下闋作者陷入回憶,故國的萬千風流紛至沓來,昔日的北宋,昨日的汴京,“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鷓鴣天》),一派繁華升平。“慨念”是一種復雜的心情,既有自豪,也有茫然,更有傷感。詞牌又名《念奴嬌》,作者好比周郎,不經意間又“故國神游”,發現一切都已湮滅,萬事都成空,所有的榮耀不過是“楊花春夢”。“黃粱初熟”,夢應該醒,作者不由發出“卷白千觴須勸我”的狂語,可“挽取長江入尊罍”(《滿江紅》)都難澆息胸臆,千盅酒又怎能洗盡榮辱。“揖南山”是詞人酒醉之后的荒誕表現,“南山”指終南山,它是秦嶺的一脈,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亙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南山以北曾是北宋的錦繡河山,汴京城離秦嶺也不遠,這個動作并不怪異,這是作者對失去王朝的祭拜。“一聲清嘯”發泄悲憤,休讀《離騷》,緩和心情,《離騷》充斥著家國之痛和一己之悲,讀《離騷》仿佛讀己,不忍再看。末尾處作者“遲留”一刻,終究歸去。“遲留”緣于作者曾在這里享受了片刻寧謐時光,獲得了暫時解脫,似尋回了心中的故園,但是,綿綿愁緒如影相隨,揮之不去,小園如此美麗,現實如此破碎,只會平添傷悲。“月明猶掛喬木”既是景語又是情語,化用了蘇軾“徘徊不忍去,微月掛喬木”(《過建昌李野夫公擇故居》),卻不著痕跡,妥帖自然,小園不變,現實不改,處處愴然。
全詞長于鋪敘,先以細膩的筆法,描畫出一個清新俊雅的小園,充滿空靈和靜怡,帶給人一種心靈的寄托;然后運用對比,情感飛馳而下,將詞人的一腔情愁真實展現,反差強烈,帶給人沉重的心靈沖擊。(張雅莉)
上一篇:《兩宋詞·史達祖·雙雙燕》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邦彥·塞垣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