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六州歌頭①·張孝祥》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②。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③。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④,亦膻腥。隔水氈鄉⑤,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⑥。看名王宵獵⑦,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⑧,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⑨,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羽葆霓旌⑩。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①六州歌頭,詞牌名。 ②莽然,草木繁茂的樣子。 ③邊聲,指邊地特有的各種聲音,如風聲、號角聲、馬嘶聲等等。 ④弦歌地,代禮樂之邦。 ⑤氈鄉,北方游牧民族住氈帳,故稱氈鄉。 ⑥區脫,金兵哨所。 ⑦名王宵獵,金兵將領夜晚出獵。 ⑧空埃蠹,指將兵器閑置不用,積滿塵埃,長出蛀蟲。 ⑨冠蓋使,使者。 ⑩羽葆霓旌,帝王車駕,此指南宋北伐軍。
此詞為張孝祥建康留守任上所作,洋溢著滿腔的愛國熱情。
上片側重寫慘遭敵人蹂躪的中原故土的凄涼景象和敵人的驕橫跋扈。“長淮望斷”五句,寫南宋的邊防:面對淮河,極目遠望,邊境上蕭條冷落,死氣沉沉,看不到軍隊活動的蹤跡,沒有戰爭時的戒備狀態。這怎能不使愛國者滿腔悲憤呢?“黯銷凝”一句,道出了作者對國事無限憂慮,凝神沉思,悲痛欲絕,卻又無可奈何的神態。“追想”三句,寫南宋統治者的麻木不仁,使作者聯想起當年中原大好的往事。本來,那是統治者妥協投降造致的歷史悲劇,詞人無法也不能道出事情的真相,只好用“殆天數,非人力”來表達自己難言的苦衷。“洙泗”三句,寫昔日的文化之邦,弦歌之地,也充溢著膻腥的氣味。“隔水”之句,與前句形成對比:如今的“氈鄉”,耕田荒蕪,變成了放牧牛羊的場所。“看名王”四句,寫敵軍的“宵獵”,兵盛馬壯。可見敵兵勢力強大,南宋國勢衰敗,中原人民慘遭涂炭,國家前途令人焦慮。
下片抒懷,作者關心國家人民的前途命運,但壯志未酬,報國無門。前八句寫作者想起“腰間箭,匣中劍”白白地落滿灰塵,為蠹蟲所蛀,自己徒有雄心壯志,也只能虛度光陰,懷念路途茫茫,在敵人占領下的故都“神京”。“干羽方懷遠”以下八句是對南宋王朝的統治者和主和派義憤填膺的譴責和辛辣有力的諷刺。“聞道中原遺老”以下三句寫淪為亡國奴的中原人民殷切盼望王師北伐的急切心情和眼巴巴地“南望”的動人情景,這是作者聽說的,并非目睹。倘使南方的臣民見到這動人的情景,只要有愛國心腸,就無法抑制滿腔的悲憤,淚水就會像泉涌般傾瀉。結尾三句,是作者自己真摯感情的抒發,也是當時無數愛國人士思想感情的真實寫照。
本詞意境宏闊,情感奔放豪邁中又蘊藉著深沉的愛國情愫,令人蕩氣回腸。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于湖居士,簡州(今屬四川)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廷試第一。曾因觸犯秦檜下獄。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贊助張浚北伐而被免職。后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治水有政績。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其詞早期多清麗婉約之作,南渡后轉為慷慨悲涼,多抒發愛國思想,激昂奔放,風格近于蘇軾,對后來辛派詞人的創作很有影響。留有詞集《于湖詞》。
代表詞作:《念奴嬌·過洞庭》《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水調歌頭·聞采石戰勝》《菩薩蠻·回文》《六州歌頭·長懷望斷》等。
●六州歌頭,參見第161頁相關介紹。
南宋屈辱的現狀,讓那一時代的許多有志之士只能在詩詞中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本詩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兩重感情。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年自己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樓船”與“夜雪”,“鐵馬”和“秋風”,意象兩兩相合,雄放豪邁,展開了兩幅開闊、壯盛的戰爭畫面。作者在此繼續回憶過去大敗金人的輝煌戰役,可面對現實的屈辱,這十四字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痛楚可想而知。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是令詩人痛心疾首的。詩人曾自許為“塞上長城”,希望自己能在戰場上立下豐功偉績,這是他畢生的抱負。但因主張抗金,他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可見他心中的壯志未酬之恨。然而,老驥伏櫪,壯心不死,陸游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
與張詞相較,本詩意境同樣雄放豪邁。詩人的愛國熱情并未因多年被貶、壯志難酬而有所削減。不管是陸詩,還是張詞,字里行間的那份拳拳之心,蒼天可鑒。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大量運用了長懷、關塞、征塵、霜風、邊聲、腰間箭、匣中劍等戰爭意象,展現了詞人無法抑制的悲憤之情,充分展現了作者的豪放詞風。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上一篇:宋詞《八聲甘州·柳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六州歌頭·賀鑄》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