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張溥·五人墓碑記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①,激于義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獨五人之皦皦③,何也?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④。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⑤,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⑥。是時大中丞撫吳者⑦,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⑧。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 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⑨。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⑩,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11),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夫!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12),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13),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14),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15),非常之謀難于猝發。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16),榮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賢士大夫者: 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17)。
【注釋】 ①蓼(liao)洲周公: 周順昌,號蓼洲,明末吳縣(今屬江蘇)人,萬歷年間進士,明熹宗時任吏部郎中,為官清廉,因得罪魏忠賢宦官集團而逮捕入獄,死在獄中。崇禎時贈謚“忠介”。②當道: 執掌政權的人,這里指江蘇巡撫和蘇州知府。除: 清理。魏閹: 指魏忠賢。魏忠賢在明熹宗時為秉筆太監,兼管皇帝的特務機關東廠,擅權獨斷,朝綱盡廢,崇禎帝即位遭黜,而自縊身死。③皦皦 (jiao): 明亮的樣子。④丁卯: 即明熹宗天啟七年 (1627)。望: 夏歷每月十五日。⑤緹騎: 本指古代侍從貴官的騎士,這里指明代專門逮捕人犯的東廠和錦衣衛特務機關的吏役。⑥抶 (chi): 鞭打。⑦大中丞撫吳者: 以大中丞頭銜出任蘇州巡撫的人,這里指魏忠賢的死黨毛一鷺。大中丞,官名,掌管接受公卿奏章以及薦舉、彈劾官員等事務。吳,指蘇州。⑧溷(hun): 廁所。藩: 籬笆。⑨傫(lei) 然: 堆積的樣子。⑩詈(li): 罵。(11)脰 (dou): 頸項,這里指頭。函: 匣子。(12)縉紳: 指官員。或寫作 “搢紳”。(13)編伍: 古時地方戶籍管理形式,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指平民。(14)矯詔: 假托皇帝名義而下達的命令。鉤黨: 相牽連的同黨。(15)逡 (qun)巡畏義: 因畏懼正義而猶豫不前。(16)謚 (shi): 古代帝王或朝臣死后,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跡給予的表示褒貶的稱號。(17)冏(jiong) 卿: 太仆卿的別稱,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車馬和馬政。因之吳公: 吳默,字因之。太史: 史官,明清兩朝修史的事由翰林擔任,因此,對翰林官也有稱“太史” 的。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
【譯文】 這五個人,就是在周公蓼洲被捕時,激于義憤而最終被殺害的。到如今,吳郡的賢士大夫們,向當政者申請后,就清理魏忠賢廢祠故址來埋葬他們,并且在墓門前立了石碑,用來表彰他們的事跡。唉,這也算得上是盛事了!
這五個人從就義到如今建墓埋葬,前后只有十一個月的時間。在這十一個月當中,那些富貴人家的子弟和志得意滿的人,因為得病而死,死后無聲無息不足稱道的,也夠多的了,更何況民間那些默默無聞的人呢? 惟獨這五個人名聲彰顯,這到底是為什么啊?
我還記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那時我們復社中的一些敢為士爭先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錢財來為他送行,當時哭聲震動天地。這時禁衛差役按劍上前,喝問: “哪個敢哀憐他?” 眾人不堪忍受,就把他們打倒在地。當時以大中丞官銜任吳地巡撫的毛一鷺,是魏忠賢的心腹,周公被捕就是出于他的指使。吳地人民正對他切齒痛恨,于是趁吏役們厲聲喝斥時,就鼓噪著追逐他們,致使中丞躲進廁所里才得以逃脫。事后,毛一鷺以吳郡人民暴亂的罪名請示朝廷,經追查殺死了五個人,他們就是: 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也就是現在埋在墓里的人!
當這五個人臨刑時,意氣昂揚,口中喊著中丞的名字大罵,談笑自若而死。他們被砍下的頭放在城上,臉色毫無改變。一些賢明士人出資五十兩銀子,買下五個人的頭放在匣子里,最后與尸體合在一起。所以,如今這墓中,是五個人的完整遺體。
唉! 大宦官惑亂政治的時候,官員中能不改變氣節的,在這樣大的天下,到底有幾個人呢? 而這五個人出身平民,一向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育,卻能見義勇為,舍生忘死,這又是什么緣故啊? 況且當時假傳的詔書紛紛傳出,對那些受牽連的黨人的逮捕,遍及全國,終于因為遭到我們吳地民眾的憤起反擊,才不敢繼續株連治罪。魏忠賢也因為害怕百姓的義憤而有所顧忌,他那篡奪天下的陰謀才沒有最終得逞。到了圣明的皇帝即位,他在路上就自縊而死,這不能不說是這五個人的功勞!
由此來看,如今那些身居高官要職的人,一旦被治罪時,有的抽身逃走,為遠近所不容,又有的剪掉頭發,閉門不出,故作瘋癲而不知去向了。他們這種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徑,比起這五個人的犧牲精神,到底誰輕誰重呢? 因此,周公蓼洲,忠義顯于朝廷,受到贈謚,美名遠揚,死后也光榮。而這五個人也由于同樣的原因,得以建造陵墓,而且他們的名字并排題寫在大的碑石上。凡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過往行人,沒有一個不到他們墓前拜祭落淚的。這確實是百年一遇的幸運啊! 不然的話,假使這五個人都保全了身軀,老死在自己家中,平平安安度過余生,在上的人都可以把他們當作奴仆來使喚,又怎么能夠使英雄豪杰一流的人屈身在他們墓前,慷慨激憤,抒發志士仁人的悲壯感情呢? 故而我與復社同志,為這陵墓空有石碑卻沒有碑文而難過,于是就給他們作了碑記,也是為了說明生與死的重大意義,說明平民百姓對國家也能夠做出重大貢獻。
上文所提到的賢明士人是指: 太仆卿吳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長。
【鑒賞】 本文是一篇有名的碑文,記敘了明末蘇州人民不畏強權反抗魏忠賢閹黨集團的壯舉,以及在反閹斗爭中獻身的五位市民的英勇事跡。碑文入手即敘五人來歷及五人墓由來,然后追述五人就義原委,突出其“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的精神,闡發了五人在反閹斗爭中的重要作用。文中還將其與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及高爵顯位者相較,高度贊揚五人的義烈。行文序次井然,敘事明晰,議論有感而發,夾敘夾議,感情慷慨激昂。對于散文,張溥力主復古,以兩漢史傳為圭臬,本文可謂深得兩漢班、馬之真傳。
上一篇:《古文觀止·章炳麟·書黃侃《夢謁母墳圖記》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