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木蘭花①·張先》
人意共憐花月滿②。花好月圓人又散。歡情去逐遠云空③,往事過如幽夢斷。 草樹爭春紅影亂。一唱雞聲千萬怨。任教遲日更添長④,能得幾時抬眼看。
①木蘭花,詞牌名,又名玉樓春。 ②憐,喜愛。 ③逐,追。 ④遲日,日頭。
此詞抒寫了情人歡聚之后分離的心靈失意與惆悵。風(fēng)格含蓄清麗,蘊藉靈秀。
上片借花好月圓回憶情人相聚及分離后的惆悵。“人意共憐花月滿,花好月圓人又散”指出人們普遍的心理都是希望花好月圓,然而團圓之后又是分離的痛楚。引出下句作者對往事如夢的感慨:年輕時種種歡愛,已追逐遠天的云與天空去了,杳無蹤跡。人們內(nèi)心的渴求與現(xiàn)實的矛盾的碰撞,加之美好事物的不可追尋,使上片充滿惋惜與失落的味道,讀之心生抑郁之情。
下片借具體生活畫面,從女子角度再回憶二人難解難分之狀。“草樹爭春紅影亂。一唱雞聲千萬怨”,春日的早晨,征人就要起程,引得女子千萬聲埋怨。一個“怨”字寫出女子的難舍難分與內(nèi)心的痛苦。就算教日頭推遲升起,讓時間增長一些,又能多看愛人幾眼!感情深婉感人,真真是柔腸千轉(zhuǎn),寸心傷透,卻又無可奈何!
全詞以花的盛開與凋謝,月的完滿與殘缺,寫人生的無奈,與情人分離的不舍,使全詞充盈清新、清透、瑩潔的韻味。更有“一唱雞聲千萬怨”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木蘭花,唐教坊曲有《木蘭花令》。宋人《木蘭花詞》,皆《玉樓春》體,七言八句,五十六字。五代毛熙震、魏承班、韋莊,各有《木蘭花》調(diào),為此調(diào)正體。
●蘇軾作詞,也受過張先指導(dǎo)。蘇東坡比張先小46歲,聽到張先病逝之際,特作了《祭張子野文》,文中說:“我官于杭,始獲擁彗,歡欣忘年,脫略苛細。”“擁彗”,即表明蘇軾認張先為師;“脫略苛細”,則表明張先曾幫蘇軾修改潤色、斟字酌句。然而,在生活中,蘇軾似乎從未尊張先為“老師”,張先也“為老不尊”,不以為意。兩人之間,戲謔打趣居多。
●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馀》引晁無咎(補之)語:“張子野與柳耆卿(永)齊名,而時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韻高,是耆卿所乏處。”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子野清出處、生脆處,味極雋永。
柳永也有一首回憶往昔歡聚和抒寫相思的詞作,可供品評。
晝夜樂
柳永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況值闌珊春色暮。對滿目、亂花狂絮。直恐好風(fēng)光,盡隨伊歸去。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早知恁地難拚,悔不當(dāng)時留住。其奈風(fēng)流端正外,更別有、系人心處。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
上片追憶她與情人的初次相會。她一心認定“便只合,長相聚”。但事與愿違,初歡即又是永久的分離。暮春時節(jié)所見到的是“亂花狂絮”,春事闌珊。春歸的景象已經(jīng)令人感傷,而恰恰這時又觸動了對往日幽歡幸福與離別痛苦的回憶,愈加令人感傷了。“況值”兩字用得極妙,一方面表示了由追憶回到現(xiàn)實的轉(zhuǎn)換,另一方面又帶出了見景傷情的原因。“直恐好風(fēng)光,盡隨伊歸去”,“直恐”兩字使用得很恰當(dāng),事實上春歸與人去是無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她所作的主觀懷疑性的判斷,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純是情感的附著作用所致,說明思念之強烈。下片“一場寂寞憑誰訴”,在詞情的發(fā)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場寂寞”是春歸人去后最易感到的,但寂寞和苦惱的真正原因是無法向任何人訴說的,也不宜向人訴說,只有深深地埋藏于內(nèi)心深處。于是整個下片轉(zhuǎn)入抒寫自身懊悔的情緒。“算前言,總輕負”,女子感到自責(zé)和內(nèi)疚,輕易地辜負了他的情意。再講“早知恁地難拚,悔不當(dāng)時留住”,可以看出她當(dāng)初未考慮到離別后情感上竟如此難于割舍。他不僅舉措風(fēng)流可愛,而且還品貌端正,遠非一般浮滑輕薄之徒可比,實是難得的人物。而這個人“更別有、系人心處”,寫她才能體驗到的好處,也是她“難拚”的最重要的原因。結(jié)句“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現(xiàn)了這位婦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狀態(tài),如此造語不但深刻,而且俏皮,十分傳神。
人意共憐花月滿。花好月圓人又散。
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
上一篇:宋詞《望海潮·柳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桂枝香·王安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