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矣哉,文之時義也〔2〕!有天文焉,察時以觀其變〔3〕;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4〕。歷年茲久,遞為文質〔5〕,應運以發其明,因人以通其粹。仲尼既沒,游、夏光洙泗之風〔6〕;屈平自沉,唐、宋弘汩羅之跡〔7〕。文儒于焉異術,詞賦所以殊源〔8〕。逮秦氏燔書,斯文天喪〔9〕;漢皇改運,此道不還〔10〕。賈、馬蔚興,已虧于《雅》、《頌》〔11〕;曹、王杰起,更失于《風》、《騷》〔12〕。俛大猷,未忝前載。洎乎潘、陸奮發,孫、許相因〔13〕,繼之以顏、謝,申之以江、鮑〔14〕。梁、魏群材,周、隋眾制,或茍求蟲篆,未盡力于丘墳〔15〕;或獨狥波瀾,不尋源于禮樂。會時沿革,循古抑揚,多守律以自全,罕非常而制物。其有飛馳倏忽,倜儻紛綸〔16〕,鼓動包四海之名,變化成一家之體,蹈前賢之未識,探先圣之不言。經籍為心,得王、何于逸契〔17〕,風云入思,葉張、左于神交〔18〕。故能使六合殊材,并推心于意匠;八方好事,咸受氣于文樞〔19〕。出軌躅而驤首,馳光芒而動俗〔20〕。非君之博物,孰能致于此乎〔21〕?
君諱勃,字子安,太原祁人也〔22〕。其先出自有周,濬哲文明之裔〔23〕;隱乎炎漢,弘宣高尚之風〔24〕。晉室南遷,家聲布于淮海〔25〕;宋臣北徙,門德勝于河汾〔26〕。宏材繼出,達人間峙〔27〕。祖父通,隋秀才高第,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大業末,退講藝于龍門〔28〕。其卒也,門人謚之曰文中子〔29〕。聞風睹奧,起予道惟,揣摩三古,開闡八風〔30〕。始擯落于鄒、韓,終激揚于荀,孟〔31〕。父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32〕,交阯、六合二縣令,為齊州長史〔33〕。抑惟邦彥,是曰人宗〔34〕,絕六藝以成能,兼百行而為德。司馬談之晚歲,思弘授史之功〔35〕;揚子云之暮年,遂起參元之嘆〔36〕。
君之生也,含章是托〔37〕。神何由降,星辰奇偉之精;明何由出,家國賢才之運。性非外獎,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人應乎初識〔38〕。器業之敏,先乎就傅〔39〕。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40〕。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41〕。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居難則易,在塞咸通,于述無所滯,于詞無所假。幼有鈞衡之略,獨負舟航之用〔42〕。年十有四,時譽斯歸。太常伯劉公巡行風俗,見而異之〔43〕,曰:“此神童也〔43〕。”因加表薦,對策高第,拜為朝散郎〔44〕。沛王之初建國也,博選奇士,徵為侍讀〔44〕。奉教撰《平臺鈔略》十篇,書就,賜帛五十匹〔45〕。先鳴楚館,孤峙齊宮,乘、忌側目,應、劉失步〔46〕。臨秀不容,尋反初服。遠游江漢,登降岷峨,觀精氣之會昌,玩靈奇之肹蠁〔47〕。考文章之跡,徵造化之程〔48〕。神機若助,日新其業,西南洪筆,咸出其詞〔48〕。每有一文,海內驚瞻。所制《九隴縣孔子廟堂碑文》,宏偉絕人〔49〕,稀代為賓,正平之作,不能奪也。咸亨之初,乃參時選,三府交辟,遇疾辭焉〔50〕。友人陵季友時為虢州司法,盛稱弘農藥物,乃求補虢州參軍〔51〕。坐免歲余,尋復舊職,棄官沉跡,就養于交阯焉。長卿坐廢于時,君山不合于朝,豈無媒也,其惟命乎〔52〕!富貴比于浮云,光陰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觀覽舊章,翾翔群藝,隨方滲漉,于何不盡〔53〕?在乎詞翰,倍所用心。
嘗以龍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54〕。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狥其功,假對以稱其美〔55〕,骨氣都盡,剛健不聞〔56〕。思革其斃,用光志業。薛令公朝左文宗,托末契而推一變〔57〕;盧照鄰人間才杰,覽青規而輟九攻〔58〕。知音與之矣,知己從之矣。于是鼓舞其心,發泄其用,八馳騁于思緒,萬代出沒于豪端〔59〕。契將往而必融,防未來而先制。動搖文律,宮商有奔命之勞;沃蕩詞源,河海無息肩之地〔60〕。以茲偉鑒,取其雄伯,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61〕。大則用之以時,小則施之有序〔62〕。徒縱橫以取勢,非鼓怒以為資〔63〕。長風一振,眾萌自偃,遂使繁綜淺術,無藩籬之固〔63〕;紛繪小才,失金湯之險〔64〕。積年綺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詞林增峻〔65〕。反諸宏博,君之力焉〔66〕;矯枉過正,文之權也。后進之士,翕然景慕〔67〕,久倦樊籠,咸思自擇。近則面受而心服,遠則言發而響應,教之者逾于激電,傳之者速于置郵。得其片言,而忽焉高視;假其一氣,則邈矣孤騫〔68〕。竊形骸者,既昭發于樞機〔69〕;吸精微者,亦潛附于聲律。雖雅才之變例,誠壯思之雄宗也。妙異之徒,別為縱誕,專求怪說,爭發大言。乾坤日月張其文,山河鬼神走其思。長句以增其滯,容氣以廣其靈。已逾江南之風,漸成河朔之制〔70〕。謬稱相述,罕識其源。扣純粹之精機,未投足而先逝;覽奔放之偏節,已滯心而忘返。乃相循于跼步,豈見習于通方〔71〕。信譎不同,非墨翟之過〔72〕;重增其放,豈莊周之失〔73〕。唱高罕屬,既知之矣。以文罪我,其可得乎?
君以為摛藻雕章,研幾之余事〔74〕;知來藏往,探賾之所宗〔75〕。隨時以發,其惟應便,稽古以成,其殆察微〔76〕。循紫宮于北門,幽求圣律〔77〕;訪玄扈于東洛,響像天人〔78〕。每覽韋編,思弘《大易》〔79〕。周流窮乎八索,變動該乎四營〔80〕。為之發揮,以成注解。嘗因夜夢,有稱孔夫子而謂之曰:《易》有太極,子其勉之〔81〕。寤而循環,思過半矣。于是窮蓍蔡以像告,考爻彖以情言〔82〕,既乘理而得元,亦研精而狥道〔83〕。虞仲翔之盡思,徒見三爻〔84〕;韓康伯之成功,僅逾兩系〔85〕。君之所注,見光前古,與夫發天地之秘藏〔86〕,知鬼神之情狀者,合其心矣。君又以幽贊神明,非抒軸于人事〔87〕;經營訓導,乃優游于圣作〔88〕。于是編次《論語》,各以群分〔89〕,窮源造極,為之詁訓。仰貫一以知歸,希體二而致遠,為言式序,大義昭然〔90〕。文中子之居龍門也,睹隋室之將散,知吾道之未行,循嘆鳳之遠圖,宗獲麟之遺制〔91〕,裁成大典,以贊孔門〔92〕。討論漢、魏,迄于晉代,刪其詔命為百篇以續《書》〔93〕。甄正樂府,取其雅奧,為三百篇以續《詩》〔94〕。又自晉泰始元年。至隋開皇九年,平陳之歲〔95〕,褒貶行事,述《元經》以法《春秋》〔96〕。門人薛收竊慕,同為《元經》之傳〔97〕,未就而歿。君思崇祖德,光宣奧義,續薛氏之遺傳,制《詩》、《書》之眾序,包舉藝文,克融前烈〔98〕。陳群稟太丘之訓,時不逮焉〔99〕;孔伋傳司寇之文,彼何功矣〔100〕。《詩》、《書》之序,并冠于篇,《元經》之傳,未終其業。命不與我,有涯先謝,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101〕,不改其樂,顏氏斯殂,養空而浮,賈生終逝〔102〕。
嗚呼!天道何哉!所注《周易》,窮乎晉卦,又作《黃帝八十一難》,幸就其功,撰合論十篇,見行于代。君平生屬文,歲時不倦,綴其存者,總數百篇。嗟乎促齡〔103〕,材氣未盡,歿而不朽,君子貴焉。兄勔及勮,磊落詞韻,鏗風骨〔104〕,皆九變之雄律也;弟助及勛,總括前藻,網羅群思,亦一時之健筆焉〔105〕。友愛之至,人倫所及,永言存歿,何痛如之!援翰紀文〔106〕,咸所未忍。蓋以投分相期,非弘詞說。潸然攬涕,究而序之〔107〕。分為二十卷,具諸篇目。三部盛作,恨不序于生前;七志良書〔108〕,空撰得于身后。神其不遠,道或存焉。
【注 釋】
〔1〕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人。以詩文著名,他與同時的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2〕時義:謂因時而生之作用與價值。猶時宜也。《易·遯》:“遯之時義大矣哉。”疏:嘆美遯相時度宜。
〔3〕天文: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布運行等現象。古人把風、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現象列入天文范圍。《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4〕人文:指禮教文化。《易·賁》:“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5〕文質:文采與質樸。也指某一時代的風尚。《宋書·禮志》:“以前檢后,文質相因。”
〔6〕仲尼:孔子字仲尼。 游:子游,孔子弟子。 夏:子夏,孔子弟子。
〔7〕屈平自沉:謂屈原為靳尚等人誣讒,投汨羅江而死。 唐:唐勒。 宋:宋玉。均為戰國末期著名作家。 汨羅之跡:此處指唐勒、宋玉繼承了屈原的文學事業。
〔8〕文:文字,文辭。《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辭害義。” 儒: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人,也稱術士,后泛指學者。《周禮·天官·冢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疏:“儒,掌養國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謂學子也。”《論語·雍也》:“以為君子儒。”
〔9〕秦氏燔書:指秦始皇焚燒典籍。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根據古制,建議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則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建議,下令除秦記、醫藥、卜筮、種樹書外,焚燒民間所藏《詩》、《書》和百家書等。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族誅。
〔10〕漢皇:主要指西漢的皇帝。
〔11〕賈馬:指西漢文學家賈誼與司馬相如。《雅》、《頌》指《詩經》中《大雅》、《小雅》及《頌》。
〔12〕曹王:指曹植、王粲。
〔13〕潘陸:指西晉作家潘岳、陸機。 孫許:指東晉孫綽、許詢。
〔14〕顏謝:指南朝作家顏延之、謝靈運。 江鮑:指南朝作家江淹、鮑照。
〔15〕蟲篆:喻末葉的技能。《后漢書·楊賜傳》:“造作賦說,以蟲篆小技見寵于時。”
〔16〕倜儻:卓越豪邁。司馬遷《報任安書》:“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17〕王何:王弼、何晏。
〔18〕張左:晉代詩人張華、左思。
〔19〕“故能”四句:六合:天地四方。《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 八方:四方和四隅。《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浸潯衍溢。”
〔20〕驤首:馬舉首也。《晉書·孝武帝紀論》:“邁油云而驤首,濟沈川而能。”
〔21〕君:此處指王勃。 博物:博知多知。《左傳·昭公元年》:“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22〕君諱勃:指王勃。 太原祁(今山西省河津縣)人。
〔23〕裔:后代。
〔24〕炎漢:即漢代。漢自稱以火德王,故稱炎漢:《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上疏:“篤生我皇,奕世載德……受禪炎漢,臨君萬邦。”
〔25〕晉室:指晉王朝。
〔26〕宋臣:未詳。
〔27〕達人:顯貴人。《左傳·昭·七年》:“圣人者有明德,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
〔28〕大業:隋煬帝年號。 龍門:山名或地名。山名在陜西省韓城縣與山西河津縣間。地名,在河南省洛陽市南,即伊闕。
〔29〕謚: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稱號。
〔30〕三古:指古代伏羲、文王、孔子代表的三個時代。《漢書·藝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注:孟康曰:“《易·系辭》,曰‘《易》之與其于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八風:八方之風,名目不一。《呂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地形》、《說文》對“八風”均有詳細說明,此處不贅。
〔31〕鄒韓:指先秦的鄒衍、韓非子。 荀孟:亦指先秦的荀子、孟子。
〔32〕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改名太常,為九卿之一,掌禮、樂、郊、廟、社稷事宜。 雍州:州名。古九州之一。《書·禹貢》:“黑水河惟雍州。”《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州之國……正西曰雍州。”今陜西、甘肅及青海額濟納之地即古雍州。司功:官名。唐州府佐史自錄事參軍外,有司功、司倉、司戶、司法、司士六參軍。
〔33〕交阯:即交趾。漢武帝元鼎六年冬,設置交阯、九真、日南、珠厓等九郡。 六合:縣名。今屬江蘇南京市。本楚棠邑。秦漢時設郡,因境內有六合山而得名。隋廢郡為縣。 齊州:春秋齊地,漢為齊郡。南朝宋于其地僑置冀州,北魏改為齊州。治所歷城。隋唐五代因之。 長史:官名。秦置。漢相國、丞相,后太尉、司徒、司空、將軍府各有長史。
〔34〕邦彥:國中英俊之士。《詩經·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人宗:為人所尊敬也。
〔35〕“司馬談”二句:司馬談(前?~前110),漢夏陽人,司馬遷之父。漢武帝時任太史令,論著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要旨,而崇尚道家。司馬談臨終前“執(司馬)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勿忘吾所欲論著矣。’”(《史記·太史公自序》)
〔36〕“揚子云”二句:揚子云:即西漢揚雄(前53~前18)。長于辭賦,多仿司馬相如。博通群籍,多識古文奇字。晚年仿《易經》、《論語》作《太玄》、《法言》。
〔37〕含章:含美于內。《易·坤》:“含章可貞。”
〔38〕未名:未定名,未知名也。《宋書·夷蠻傳論》:“未名之寶。”
〔39〕器業:謂才能與學問。《唐書·李德裕傳》:“德裕以器業自負。”
〔40〕顏氏《漢書》:指顏師古所注的《漢書》。顏師古(581~645),唐萬年縣人。家貧,以教授為業。太宗時,官中書侍郎。帝以《五經》傳習日訛。詔師古校定。后又為太子注《漢書》,集隋代以前二十三家注釋,糾謬補闕。 《漢書》:東漢班固撰。固父班彪,以《史記》自漢武帝太初以后,闕而不錄,于是作后傳六十五篇。固以其父所錄未詳,又輟集所聞,整理補充,以撰《漢書》。后因竇憲事被捕,死于獄中,全書未竟,和帝詔固妹班昭就東觀藏書續成之。全書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百篇,起載自劉邦(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二百三十年間主要事跡,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41〕六經:《易》、《詩》、《春秋》、《尚書》、《禮》、《樂》。
〔42〕鈞衡:鈞、衡所指量物,因借為評量人才之美。《宋書·謝莊傳》上表:“提鈞懸衡,委之選部,一人之鑒易限,而天下之才難原。” 舟航:浮橋,連舟以渡。《淮南子·汜論訓》:“古者大川名谷,衡絕道路,不通往來也,乃為窬木方板以為舟航。”
〔43〕“太常伯劉公”三句:《新唐書》二百一《王勃傳》:“初,道出鐘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汎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史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散郎:官名。《晉書·夏侯淳傳》:“干當世之務,觸人官之威有效矣,而官不過散郎,舉不過賢良。”
〔44〕“沛王”三句:《舊唐書》一百九十上《王勃傳》:“沛王聞其名,召為沛府修撰,甚重愛之。”
〔45〕《平臺鈔略》:書名。唐王勃撰。《舊唐書王勃傳》:“沛王聞其名,招署府修撰,論次《平臺秘略》,書成,王愛寵之。”
〔46〕“先鳴”四句:楚館:楚地館舍,也泛指旅舍。又指歌舞場所。 齊宮:未詳。 乘:西漢賦作家枚乘。 忌:指漢代賦家嚴忌。 應劉:漢末“建安七子”中的應玚、劉楨。
〔47〕會昌:縣名。屬江西省。本雩都縣。又唐李炎(武宗)年號。 肹蠁:當作“肸蠁”,散布、彌漫之意。
〔48〕洪筆:大手筆。比喻擅長寫文章。晉郭璞《爾雅注序》:“英儒贍聞之士,洪筆麗藻之客,靡不欽玩耽味,為之義訓。”
〔49〕九隴縣孔子廟堂碑文:清蔣清翊注之《王子安集注》未見收有此文。 “咸亨”四句:咸亨,唐高宗李治年號。 時選:當時之選拔也。
〔50〕三府:漢代的太尉、司徒、司空設立的府署,聯合稱三府。
〔51〕“友人”四句。陵季友:未詳。 虢州:州名。隋置。在今河南省盧氏縣。《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河南府》:“盧氏縣府西南三百四十里。本虢氏之莘地,隋初改虢州,皆治焉。大業初,州廢屬弘農郡。義寧初,又置虢郡于此。唐初改虢州,貞觀八年移虢治,弘農縣屬焉。” 弘農:見上注。
〔52〕長卿: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大賦作家。 君山:后漢桓譚字君山。
〔53〕“觀覽”四句:鹮翔:翱翔也。 滲漉:水向下透露也。司馬相如《封禪書》:“滋液滲漉,何生不育。”
〔54〕龍朔:唐高宗年號。 纖微:微細。《韓詩外傳》:“走禍于纖微。” 雕刻:雕刻彩飾,
〔55〕狥:狥為殉之假借字。 假對:詩文中用字的借對。宋沈括《夢溪筆談》:十五《藝文》二:“如‘自朱邪之狼狽,致赤子之流離。’不唯赤對朱,邪對子;兼狼狽、流離乃獸名對鳥名……如此之類,皆為假對。”
〔56〕骨氣:喻書法之筆力和詩文的氣勢。鐘嶸《詩品》上:魏陳思王植,“其源出于《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57〕薛令公:(622~683)薛收之子。又作元紹。好學,善屬文。高宗即位,為給事中,數陳當世得失,累轉弘文館學士,所薦士皆以才自名于時,上元中拜中書令。 末契:對人謙稱自己的情誼。陸機《嘆世賦》:“托末契于后生,余將志而為客。”
〔58〕盧照鄰: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初四杰”之一。詳見前注。 清規:天子內庭前所鋪薄草之席,為諫者俯伏之所。《馬錄碎事·百諫·諫諍》:“日伏青規,罕能切直。”注:“蒲,天子內庭也,以青規之,而諫者伏其上。” 九攻:多次進攻。《淮南子·修務》:“于是公輸般設攻宋之城,墨子設守宋之備,九攻而墨子九御之,弗能入。”
〔59〕八纮(hóng):天地的極限,猶言八極。《淮南子·地形》:“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纮。”注:“纮,維也,維落天地而為之表,故曰纮也。”《史記》司馬相如《大人賦》:“遍覽八纮而觀四方兮。” “動搖”四句:文律:文章的音律。陸機《文賦》:“普辭條與文律,良余膺之所服。” 宮商:五音之中宮、商二音,引申為音樂、音律之義。《晉書·孫綽傳》:“恐此金石,非中宮商。”
〔60〕詞源:以水流喻文詞的層出不窮。《文苑英華》卷九十八唐宋之問《祭王城門文》:“理閫探索,詞源討論。”
〔61〕彌堅:更堅固。
〔62〕序:文體的一種。
〔63〕縱橫:奔放,無拘束。杜甫《戲為六絕句》:“庚信文章志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
〔64〕金湯:金城湯池之省,金以喻堅,湯喻沸熱不可近。《后漢書·光武帝紀下》《贊》:“金湯失險,車書共道。”
〔65〕翰苑:文翰薈萃之處。猶言翰林苑。白居易《詶盧秘書二十韻詩》:“謬歷文場選,慚非翰苑才。”
〔66〕宏博:博大也。《史記·禮書》:“化隆者宏博,治淺者偏狹。”
〔67〕翕然:趨合一致貌。《史記·汲鄭傳》:“以此翕然稱鄭莊。”
〔68〕騫:仰首貌。
〔69〕樞機:朝廷的機要部門或職位。指尚書、中書、宰輔三職。《漢書》卷九《石顯傳》:“(蕭望之)建白,以為尚書百官之本,國家樞機,使我無后顧之憂。”
〔70〕河朔:泛指黃河以北地方。《書·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河朔。”
〔71〕跼步:曲步。梁元帝《與劉智藏書》:“帝釋于馬,經丘園而跼步。”
〔72〕墨翟:即先秦諸子中的墨子。
〔73〕莊周:即先秦諸子中的莊子。
〔74〕摛藻雕章:指作文講究文彩的修飾。 研幾:究其幾微。《易·系辭上》:“夫易圣人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注:“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乘理照物,動必研幾。”
〔75〕探頤:窺探求取幽深難見之理也。《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疏:探,謂窺探求取;賾,謂幽深難見。《后漢書·胡廣傳》:“探賾窮理。”
〔76〕稽古:《書·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諸籍,皆以“曰若稽古”開端;《傳》訓稽為考,言稽考古道。漢代鄭玄信緯,訓稽為“同”,訓古為“天”,猶言同天。后遂以“曰若稽古”為帝王詔諭的開篇。
〔77〕紫宮:星座名。又天帝的居室,也指帝王的宮禁。 北門:《詩經·邶風》篇名。《詩序》:“北門,刺仕之不得志也,言衛之忠臣,不得其志耳。”后世比喻懷才不遇。
〔78〕玄扈:山名。在陜西省南縣西,洛水之南,與楊虛山相對。《水經注·洛水注》:“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逕于隄盧山下。” 天人:指有道之人。《莊子·天下》:“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79〕韋編:韋,柔皮、皮。古代沒有紙,削竹為簡而書之,以韋編聯諸簡,故曰韋編。朱熹《四時讀書樂詩》:“坐對韋編燈動璧,高歌夜半雪壓廬。” 大易:《易經》。《文選》左思《魏都賦》:“覽《大易》與《春秋》。”
〔80〕八索:古書名。索,素也。若素王之法。《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注:“皆古書名。”疏:孔安國《尚書序》云:“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釋名·釋典藝》:“八索,索,素也。”若素王之法,若孔子者,圣而不王,制此法有八也。” 四營:《易》筮語。謂四度經營著策,乃成易之一變也。《易·系辭上》:“是古四營而成易。”注:“分而為二,以象兩,一營也;卦以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三營也;歸奇于扐,四營也。”疏:“《正義》曰:營謂經營,謂四變經營著策,乃成《易》之一變也。”
〔81〕易:指《易經》。 太極:指原始混沌之氣。《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氣運動而分陰陽,由陰陽而分四時,因而出現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行為宇宙萬事萬物。宋代周敦頤兼采道家學說,著有《太極圖說》。朱熹以為太極即是理;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82〕蓍蔡:猶言蓍龜,以卜休咎,也以喻有先見之明者。蔡系地名,出大龜,因名大龜為蔡。《楚辭》王褒《九懷》:“蓍蔡于涌躍,孔鶴兮回翔。”注:蓍,筮也,蔡,大龜也。《論語》曰:“臧文仲居蔡。”補注:《淮南》云:“大蔡神龜。”
〔83〕玄:深奧,神妙。《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指道家之道。 狥道:即殉道:狥為“殉”之借字。為正義而舍生。《孟子·盡心上》:“天下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之無道,以身殉道。”
〔84〕虞仲翔:即虞翻,三國吳余姚人,字仲翔,少好學,有高氣,為孫策功曹,出為富春長,曹操辟不就,孫權以為騎都尉。翻數犯顏爭,權不悅,多見謗毀。后以酒失徙交州,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翻精于《易》,著《易注》,又為《老子》、《國語》訓注。 三爻:爻,構成《易》卦的基本符號。“-”是陽爻,“--”是陰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
〔85〕韓康伯:韓伯字康伯,晉長社人。幼穎悟,家貧,冬月母為作襦,令提熨斗,云當作複裈。伯謂不須。母問故,對曰:火在斗中,而柄尚熱,今即著襦,下亦當暖。及長,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其舅殷浩,謂以出群之器。仕至吏部尚書,領軍將軍,改太常,未拜而卒。 兩系:系,系辭。《易經》篇名。當時王坦之曾著《公謙論》,其中引用了《易經》中的《損》、《謙》,立論有誤,韓伯曾著文進行評論。見《晉書·本傳》。
〔86〕前古:上古。《吳越春秋》七《勾踐八臣外傳》:“今大王誠赦越王,則功冠于五霸,名越于前古。”
〔87〕杼軸:織布機上的兩個部件。杼,即“梭”,司緯線:軸,本作“柚”,滾筒,即卷織物之軸,也用以泛指紡織。又,杼軸組織經緯而成布,故用以比喻詩文的組織、構思。
〔88〕圣作:天子所之這詩歌文章也。《新、舊唐書·虞世南傳》:“圣作誠工,然體非雅。”
〔89〕《論語》:乃孔子及其后學關于孔子的言行思想的記錄。二十篇。
〔90〕式序:按次序敘錄功勞。《詩經·周頌·時邁》:“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91〕“文中子”四句:文中子:隋王通之私謚。他曾著書名為《文中子說》十卷。舊本署隋王通撰。其目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問易、體樂、述史、魏相、立命、關朗等。 隋室:隋王朝。 “獲麟”四句:《春秋·哀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傳說孔子作《春秋》。至此而止。
〔92〕孔門:孔子的門下。漢王充《論衡·問孔》:“論者皆云孔門之徒,七十二子之才。勝今之儒,此言妄也。”
〔93〕書:指《尚書》。
〔94〕三百篇:指《詩經》。詩:此處指《詩經》。
〔95〕泰始:晉武帝年號。
〔96〕元經:隋王通有《元經》三十一篇,久佚。今本舊題,隋王通撰,唐薛收續,并作傳,宋阮逸注。其書仿《孔子春秋》而作,共十卷。始于晉泰康元年,終于開皇九年。
〔97〕薛收:見前注。
〔98〕藝文:六藝群書之文也。《漢書·淮南安傳》:“時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
〔99〕陳群:三國魏人紀宇之子,字長文,謚靖。與孔融善。曹操辟為司空掾,魏國建,累遷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文帝時錄尚書事,明帝時封潁陰侯。 太丘:古地名。亦作泰丘。故城在今河南省永城縣西北,漢于此設敬丘縣,東漢改曰太丘。晉時縣廢。《爾雅·釋丘》:右陵太丘。注:宋有泰丘社。《左傳·襄公元年》:“鄭子然后侵宋于太丘。”
〔100〕孔伋:即子思(前483?~前402),名伋。曾為魯繆公師,著《子思》二十三篇,見《漢書·藝文志·儒家》,唐后佚。宋代汪晫輯有《子思》一卷九篇。其中或取自偽書《孔叢子》,不盡可靠。 司寇:官名。《周禮·秋官》:大司寇主管刑獄,為六卿之一。春秋各國有司寇之官。《國語·周語上》:“司寇協奸。”
〔101〕有涯:有限,有止境。《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102〕顏氏:指孔子弟子顏回(前521~前490)。春秋魯人好學,樂道安貧,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不遷怒,不貳過,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 賈生:賈誼(前201~前169),漢洛陽人。以年少能誦讀諸子書,文帝召為博士,遷太中大夫。賈誼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為大臣所忌,出為長沙王太傅,遷梁懷王太傅而卒,年三十三。世稱賈太傅,又稱賈生。
〔103〕促齡:短齡。
〔104〕鏗:鐘鼓聲相雜也。班固《東都賦》:“鐘鼓相
。”注:翰曰,鏗
聲也。
〔105〕健筆:筆力矯健,指長于寫作。徐陵《徐孝武穆集》三《讓五兵尚書表》:“雖復陳琳健筆,未盡思懷。”
〔106〕援翰:提筆。
〔107〕潸然:涕下貌:《漢書·中山靖王勝傳》:“紛驚分羅,潸然出涕。”
〔108〕《七志》:書目分類專著。
【賞 析】
此序寫得頗具特色。其一為文章寫得長約二千余字;其二,寫得內容多。先從祖先開始,具體到祖父、父親、兄弟等人的業績及文學成就,其三,寫到王勃的文學貢獻時,對漢魏六朝隋以來的文學否定頗多。其四,寫到王勃的文學和學術貢獻極為詳盡具體。其五,作者行文氣勢宏大,敘事詳略得體,層次分明,詞藻華麗,節奏疏密自如,是一篇難得的駢體序文。
上一篇:駢文《玉臺新詠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王羲之論》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