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1)。塞上長城空自許(2),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3),千載誰堪伯仲間(4)。
【解析】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當時陸游六十二歲。他從江西免官已有五、六年之久,隱居山陰時吟成此詩。全詩反映了他早年渴望從軍、一心報國的宏偉抱負。時光易逝,壯志未酬,而他以未能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憂憤不平。本詩通篇洋溢著熾烈的愛國熱情和滿腔的激憤,也諷刺了朝廷棄賢誤國的弊政。“書憤”即書悲感憤,書壯志未酬身已老之悲,感山河淪落之憤。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回顧早年的豪情壯志以及火熱的斗爭生活,同時聯想到堅持抗敵的輝煌戰績。早年哪知世事的艱難啊!言外之意是現在才知道世路的坎坷。陸游早有報國之志,卻幾經貶謫,抑郁至今。身為愛國志士,怎忍祖國的半壁江山淪陷呢?北望中原,失地未復,義憤填膺,心潮洶涌。“世事艱”使他“氣如山”。“樓船”句,回顧當年抗金戰斗的場面,概括描寫了東南,西北兩個戰場作戰的情形。1164年,抗戰派張浚在鎮江操練軍馬,營造戰船,并過江渡淮作戰,詩人曾歷見此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劉锜等在瓜州一帶阻擊了完顏亮,使其南侵未就;同時吳璘的部隊收復了金人占領的大散關。這兩句各由三個名詞組成,分別描繪了兩幅氣勢壯闊的抗金戰斗場面,節奏鏗鏘,詩意厚重,筆力雄健,充分表現了詩人為國獻身的英雄氣概,也流露出他對軍旅生活的向往之情。接著抒寫壯志未酬,年華老大和報國無門的憤概,情調由昂揚轉為沉郁。尾聯借史詠懷,贊諸葛亮壯伐之舉,書當朝投降派誤國,愛國英豪寂寥淪落之憤。“空”字表現了作者悲憤沉痛之情,讀了令人跌足長嘆!全詩以“憤”為意脈,以對“世事”艱難的慨嘆,對中原淪落的激憤,對戰斗的向往,對逝去歲月的惆悵貫穿全篇。盡管詩思遄飛,運筆縱橫,仍然題旨鮮明,不枝不蔓,給人以深沉蘊藉之感。
上一篇:經典《九章》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云》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