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庭信·[南呂] 一枝花
劉庭信
春日送別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 試問東君①: 誰肯與鶯花做主?
[梁州第七] 錦機搖殘紅撲簌,翠屏開嫩綠模糊。茸茸芳草長亭路。亂紛紛花飛園圃,冷清清春老郊墟,恨綿綿傷春感嘆,淚漣漣對景躊躕,不由人不感嘆嗟吁! 三般兒巧筆堪圖: 你看那蜂與蝶趁趁逐逐,花共柳攢攢簇簇,燕和鶯喚喚呼呼。鷓鴣、杜宇,替離人細把柔腸訴: “行不得,歸不去②?!?鳥語由來豈是虛?感嘆嗟吁!
[罵玉郎] 叫一聲才郎身去心休去,不由我愁似鐵,淚如珠。樽前無計留君住,魂飛在離恨途,身落在寂寞所,情遞在相思鋪③。
[感皇恩] 呀,則愁你途路崎嶇,鞍馬勞碌。柳啊都做了斷腸枝,酒啊難道是忘憂物,人啊怎做的護身符④。早知你拋撇奴應舉,我不合慣縱你讀書。傷情處,我命薄,你心毒。
[采茶歌] 覷不的獻勤的仆,勢情的奴,聲聲催道誤了程途。一個大廝八忙牽金勒馬,一個悄聲兒回轉畫輪車。
[尾聲] 江湖中須要尋一個新船兒渡,宿臥處多將些厚褥兒鋪,起時節遲些兒起,住時節早些兒住,茶飯上無人將你顧覷,睡臥處無人將你蓋覆,你是必早尋一個著實店房兒宿。
【注釋】 ①東君:指司春之神。②行不得,歸不去:鷓鴣啼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鵑啼聲像“不如歸去”。文人常以此暗示曠別和思婦。③相思鋪: 指旅途上過宿的店鋪因女子內心獨白中要和親人在客店夢中相會,故名。④護身符: 原為道士、巫師畫的符咒,迷信的人認為隨身佩帶,可驅鬼保命。后常用來比喻保護自己。
【鑒賞】 這套曲詞寫的是暮春時節,一位深閨少婦送丈夫遠離家鄉去赴春試的情景,精心描摹了少婦送別時的復雜心情。
前兩曲 [一枝花] 和 [梁州第七],緊扣題中的 “春日” 二字,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春景圖: 絲絲暖風,吹拂得楊柳輕飏;點點細雨,滴潤得梨花落瓣; 芳草路上,蜂飛蝶逐; 花柳叢中,鶯歌燕舞,一派柔美的暮春景色。但在少婦眼中,這美景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無奈。作者用比興的手法,描寫少婦眼中的殘春景象,引起的感傷: 趁風的柳條,是送別的象征 (古人折柳送別);梨花帶雨,則似淚痕滿面的送行者; “殘紅撲簌”、“春老郊墟”,正是自然界春景將逝的寫照,更是愛人遠去的凄涼情景的暗示。再者,良辰美景,本應與愛人共賞,而他卻匆匆離去! 美景頓成虛設,景愈美則愁愈深。處處春景都似離情,就連鷓鴣、杜鵑的叫聲,也像是在替離人把柔腸訴。她不由得質問春神: 為什么讓好時光過得這么快呀!”
不忍分別,又無計相留,少婦滿懷愁怨,化作 [罵玉郎]、[感皇恩] 和[采茶歌],直接抒發出來。她叫愛人“身去心休去”,不要把她的相思拋在一邊,時刻想著她在夢中會與他相會; 她悔恨自己不該讓丈夫讀書應舉,甚至遷怒天天催著丈夫動身的仆人,責罵他們 “獻勤”、“勢情”。面對分離,她“愁似鐵,淚如珠”,送別的柳枝令她斷腸,餞行的苦酒難讓她忘憂。她更擔心的是丈夫旅途不順利,因此,當丈夫最終不得不起程時,愁怨都化作殷切的叮囑。[尾聲] 一曲寫她囑咐丈夫乘坐新船,多鋪厚褥,遲起早歇,注意茶飯,當心著涼,樁樁件件,無微不至,既是賢妻,更似慈母。曲詞纏綿悱惻,一往情深,把閨中少婦送別丈夫時那種愛怨交織的心情,刻畫得具體入微。
作者在這篇散套中善于捕捉少婦在特定環境中復雜變化的心情,在景物描寫的基礎上寫人、抒情,由景生情,景中有情,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語言運用上也頗具功力。賈仲明 《錄鬼簿續編》 說它 “語極俊麗,舉世歌之”,曾在當時大為文人所贊賞。
以今人的眼光看來,這篇套曲中的女主人公似乎太纏綿、柔弱、多愁善感,不像劉庭信的一些小令中的女主人公那么潑辣、剛強,這種性格不為今天的女性所推崇。但作者所描寫的人物心情,卻符合藝術的規律,找得到心理學的依據,因此至今讀來仍具有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施惠·[南呂]一枝花·詠劍|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湯式·[南呂]一枝花·言志|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