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言詩·獨坐敬亭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李 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原詩今譯】
一群鳥兒高高飛去沒有蹤影,
一朵云彩獨獨飄走那么幽靜。
山看我我看山互相都不討厭,
這山只有一座,名字叫敬亭。
【鑒賞提示】
敬亭山,據(jù)王琦注引《江南通志》:“在寧國府(即宣城郡)北十里,古名昭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fēng)帆,極目如畫。”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常來此登臨吟詠,據(jù)說他在山上建了一座“敬亭”,才以之名山。李白未來宣城之時,一直心神向往之,來宣城后,詩中屢屢出現(xiàn)對美不勝收的敬亭風(fēng)光的描寫。但在《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里,詩人看到了什么呢?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山光水色幻術(shù)般地消失了,連一只飛鳥也望不見了;唯有一片孤云,在空中慢慢悠悠地飄蕩,飄著飄著,也沒了影兒。于是天地間一空如洗,只有一個兀然獨坐的詩人。類似這樣的描寫,詩人在《春日獨酌》中也有。“其一”有句曰:“孤云還空山,眾鳥各已歸。彼物皆有托,吾生獨無依?!薄捌涠敝姓f:“長空去鳥沒,落日孤云還。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顏?!比绻覀兟?lián)系起來分析,就會知道,“眾鳥”“孤云”二句并不是詩人對敬亭山風(fēng)光的客觀描寫,他是以“眾鳥”“孤云”作襯托,來表達自己的孤獨心情。這種孤獨心情是因歲月蹉跎、事業(yè)無成、無所歸依造成的。每當他默然獨處的時候,這種孤獨感就油然而生了。“眾鳥高飛盡”,意謂所有鳥兒無不高飛遠逝,各有其目標和去處,唯獨詩人自己,只能目盡長天,望空興嘆。“孤云”本是漂泊無定之物,與詩人飄蓬的身世有些相似,然而當詩人要想寄情于它的時候,這片“孤云”竟也飄然而逝了。眾鳥飛盡了,孤云去遠了,偌大的天地間,詩人竟然連寄托精神的自然物都難以尋覓了嗎?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人在最孤獨的心境中,終于找到了他的朋友,他把全部感情傾注給了敬亭山。從“不厭”二字,可以想見,詩人留連山間風(fēng)景,已經(jīng)消磨了不少時光,游山幾乎成了他日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內(nèi)容,天長日久,山在人的心目中“活”了起來,成了能與人進行感情交流、與人傾心相知的親密朋友。這時,就不僅是人在看山,山也在看人,“相看兩不厭”,誰也離不開誰了。在污濁現(xiàn)實中落落寡和的詩人,只能轉(zhuǎn)向自然界尋找知音?!对孪陋氉谩吩磉_了詩人與天上明月的友情,但那時詩人是帶著醉意的,而且,天上人間距離畢竟太遠,人與月交游總不免虛幻。而敬亭山,卻穩(wěn)穩(wěn)實實蹲在詩人面前,山與人多么像促膝而坐、侃侃相談的一對老朋友。詩中省去了對山中風(fēng)景任何具體的描寫,只留了一個“敬亭山”的名字,這就使山顯示出一種質(zhì)樸無華的性格,使人覺得這位默默無言的朋友格外可以信賴。
如果我們再仔細品味,就會感到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詩人對敬亭山依偎得越緊,越表明了他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孤獨。一旦離開敬亭山,詩人將何以堪!這樣,我們讀出了詩的更深一層的意思:詩人以敬亭山為友,暫時地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脫,其實他仍處于困境中,心中的寂寞和悲哀更深更廣了。
在孤獨寂寞中,詩人只能轉(zhuǎn)向大自然尋找慰藉;雖或找到了慰藉,給詩人些許快慰,但并不能真正消除他內(nèi)心深處的郁愁。這就是《獨坐敬亭山》所包含的感情內(nèi)容。孤獨與慰藉,在字句之中,難以排解的悲哀與郁愁,在字句之外,
李白熱愛大自然,并極善于描繪自然風(fēng)光,表現(xiàn)自然之美。當詩人心緒不佳時,自然山水雖能給他一些愉悅,沖淡他的愁煩,但終不能使詩人徹底擺脫精神上的困境,因此他遂無心寫景或不能全力寫景,而把重點轉(zhuǎn)向披露自己面對大自然時的主觀心情。讀這類詩,我們當然要在體察詩人心境方面多用心思了。
上一篇:杜甫《七言詩·漫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五言詩·登兗州城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